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大暑篇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正值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历书》说:“大暑,斯时天气甚热于小暑,故名大暑。”大暑的热与小暑相比,更显得蒸郁,人的心情也容易郁郁不舒。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有: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等。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东汉刘熙的《释名》解释,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
暑最热时,大家以各种方式乘凉避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于星斗满天之夜作"感凉会",都是盛夏乐趣。而午后盼风雨欲来,迎大雨滂沱,山晚听轻雷断雨,亦别有一种清凉诗意。
一、大暑三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腐草为萤
大暑之日“腐草为萤”。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袅袅神秘在静夜里穿梭时,其实凉爽的秋已经不远了。
土润溽暑
后五日“土润溽暑”,溽是湿,湿气浓重,蒸郁而令人难耐。
大雨时行
再五日“大雨时行”,因湿气积聚而招致大雨滂沱,而大雨时行以退暑,最热时秋即携大雨来临。
二、大暑习俗
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
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
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烧伏香
伏香,大暑节气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因此百姓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还有一种说法接近于中医的灸,在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疗多种顽固的疾病。
三、大暑时节防中暑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工作或运动,体内的水平衡容易被打破,如果本应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热在体内积累,会导致发汗机制和循环系统异常而引起中暑,给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大暑时节,应注意防暑降温。
凉茶伴夏好消暑
在极端的气候中,人体容易阴阳失衡。传统医学认为,热为阳,冷为阴。夏为阳,冬为阴。盛夏酷暑,正是阳盛阴衰,实火亢盛之际,易致人体阴虚阳亢,或虚阳上浮。为保持体内阴阳平衡,可选择性地喝一些凉茶。
清肝泻火茶
制法:夏枯草10克、杭白菊6克,洗净,加适量沸水浸泡。喜食甜品者,加适量白糖或冰糖。
特点:夏枯草清肝明目、降血压、散结消肿,杭白菊疏风解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二者功效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适宜人群:长期加班、作息无规律、失眠多梦的亚健康人群。
五花茶
制法:金银花、菊花、槐花、葛花、木棉花各5克,洗净,加适量沸水浸泡。喜食甜品者,加适量白糖或冰糖。
特点:金银花性寒,清热解毒、疏风解表;菊花味苦,性微寒,入肺、肝经,若热象较重者,可用野菊花代替;槐花性寒,凉血止血、清肝明目,常用于肝热头痛、目赤肿痛、痈肿疮疡以及各种出血病的治疗;葛花味甘,性凉,入足阳明经,具有解酒醒脾、清热解毒、护肝、养颜、补肾的功效;木棉花性平,清热、利湿、解毒,是广州人夏季常用的食材,晒干后可用来煮粥、煲汤。
这五种花,大都药性寒凉,五花相互匹配,共同强化了清热解毒的功效,同时还具有生津止渴、解酒去湿、健胃消滞、清肝明目等功效。
适宜人群:经常酗酒的人群,或肝火旺盛、目赤肿痛等病人。
五花茶没有固定的配方,除了金银花、菊花外,其他配料可有不同的搭配,如南方喜欢用扁豆花、鸡蛋花替换槐花、葛花;
针对体质偏寒、气血虚弱的女性,可以用玫瑰花、月季花、佛手花、杜鹃花、合欢花组成“五花茶”;
针对肝郁气滞型胃痛者,可以用玫瑰花、茉莉花、素馨花、桂花、玳玳花组成“五花茶”等。
四、化湿除烦
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酷热难耐。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黏滞,阻遏气机。热邪耗气伤津,加上湿邪停留,人易出现全身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此时可以饮用一些具有芳香化浊、化湿健脾、清解湿热功效的清暑药茶。
薏米小豆粥
原料:薏米20克,赤小豆30克,大米100克,水适量。
制法:将薏米、赤小豆用冷水浸泡2小时,大米洗净,加入适量的水,同煮成粥。
功效与主治:具有健脾渗湿、清热消暑的功效,适用于长夏体倦困重、食欲不振者食用。
橘皮茶
原料:橘皮10克(鲜皮加倍),冰糖适量,用开水浸泡后代茶饮。
功效与主治:具有理气开胃、燥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暑湿所致的脘腹胀满、饮食无味者食用。
香荷饮
原料:香薷10克,荷叶10克(或鲜荷叶30克),陈皮10克,薄荷5克,
制法:先将香薷、荷叶、陈皮三味药煎煮30分钟,再加入薄荷煮5分钟即可,服用时可加适量白糖调味,代茶饮。
功效:消暑理气、祛湿解表。
五、化气生津
大暑节气在“中伏”前后,正是酷热盛行之时。炎热天气容易消耗人体的气津,因此有“暑天无病三分虚”的说法。老人、儿童和体虚气弱者更难以抵御酷暑,容易出现头晕、心悸、胸闷、大量出汗等症状。此时十分需要适时地化气生津,补充身体气津的亏耗,以改善症状。
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药粥备受古人称誉,认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粥能健脾益气、生发胃津以补虚损。
苦瓜菊花粥 ——清暑解毒
配料:苦瓜100克,菊花50克,粳米60克,冰糖100克。
做法:将苦瓜洗净去瓤,切成小块备用。粳米洗净,菊花漂洗,二者同入锅中,倒入适量的清水煮粥。粥将熟时,将苦瓜、冰糖放入锅中略煮即可。
绿豆南瓜汤——生津益气
配料:绿豆50克,老南瓜250克,食盐少许。
做法:将绿豆用清水洗净。 南瓜去皮瓤,用清水洗净,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待用。锅内加水500毫升,烧开后,先下绿豆煮沸2分钟,淋入少许凉水,再煮沸,将南瓜入锅,用文火煮沸约30分钟,至绿豆开花,加入少许食盐调味即可。
六、阳盛于外而虚于内谨防阳气不足
大暑是全年气候最炎热、人体阳气最旺盛的阶段。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即阳气全在身体表面,病邪容易乘虚而入。
此时应谨防“因暑贪凉”。明代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告诫人们在酷热的夏季,在解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饮食上要注意慎吃冷饮,以免出现损伤脾胃阳气,可适当吃一些温性的食物来温补体内耗损的脾胃阳气。尤其是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益气温阳的食物如鲫鱼、大枣、胡桃仁等。
起居上,避免过度使用电扇或空调,大暑时节阳气外散毛孔开泄,空调风寒之邪会直入肌肤、筋脉、骨节,若不及时排出寒气,更会侵犯六腑五脏,对人体之伤害远甚于自然之气。
此时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到户外活动,以上午六七点钟最好,此时阳光不强也不弱,以激励自身阳气运行,可调畅气血、养护阳气,但不宜运动过度,出门应做到防晒。
大暑时节在祛暑清热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扶阳。顾护体内阳气,保持旺盛充沛,才能维持夏日健康,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上一篇: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夏至篇[ 06-25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