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简介
先天性心脏病如何发现?
在孩子未带到医生那里去的时候,父母如何考虑自己的孩子可能有先天性心脏病呢?这是做父母极为关心的问题。
孩子口唇、指趾甲青紫或哭闹后青紫是最容易发现的与心脏疾病有极密切关系的症状。婴儿出生后即出现青紫,往往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如三尖瓣闭琐,肺动脉闭琐,大动脉转位或重度法乐式三联症等。如果几个月后出现青紫,最大的可能是法乐式四联症。如几岁、十几岁或成年以后逐渐出现青紫,可能是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如室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或称艾森曼格综合症)。但非青紫的先天性心脏病早期往往不易被家长发现,如果患儿1岁以内生长发育差,消瘦,经常肺炎,吃奶后气促,口周发青,皮肤发花,应注意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需及时请医生诊治。
什么是先天性心脏病?
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畸形称先天性心脏病。如左右心房之间的间隔有缺损称房间隔缺损,右心室与左心室之间的间隔有缺损称室间隔缺损。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先天性通道未能在出生后闭合称动脉导管未闭。各处瓣膜均可有狭窄或闭锁,如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也可能多种畸形同时存在,如法乐氏四联症等。
先天性心脏病在正常人群中发病率大约0.7%。先天性心脏病不属于遗传性疾病,但有些家庭有多个子女患有不同种的先天性心脏病,或多个堂兄弟姐妹患病。一般来讲一级亲属中有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病,则其他人患病机率上升3倍,两个成员患病则机率上升为9%,如果三成员患病,则其他成员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性上升至50%。
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病死率(1岁以内)为33.8%,可见未经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病死率相当高,有些存活婴儿中,虽然心脏疾患不十分严重,但活到40岁以上者为数不多。
先天性心脏病的传统治疗方法
外科开胸手术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传统治疗方法。该手术需要打开胸腔甚至切开心脏,对机体有很大的损伤,术后需要较长的恢复期。手术部位会留下较大的永久性疤痕,儿童心理成长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此外尚可能发生下列特殊并发症:①术后心壁疤痕导致的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②主动脉瓣关闭不全;③心肺功能不全等;④手术过程中损伤房室传导系统,导致各种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
先天性心脏病的新型疗法——心导管介入技术
所谓心导管技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在局部麻醉下,采用穿刺周围血管(如股动脉、股静脉)的方法,将一些特殊设计的治疗装置通过一根如圆珠笔芯粗细的导管,沿血管送达心脏的特定部位,采用封堵、栓堵、扩张、开窗等措施,矫治先天性心脏病,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瓣狭窄具有以下优点,对儿童是十分适合的:
1、不需要开胸,创伤小,对儿童来说,使胸部不留刀痕而不影响美观;不需要全麻及体外循环,儿童体质不同于成人,避免了因全麻、体外循环带来的风险;术中失血少,不需要输血;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2、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几乎无痛苦,术后6到12小时便可下地活动,术后三天便可出院,恢复一般体力活动。
3、治疗效果好。封堵器植入心脏后1个月人体自身的内皮细胞就已覆盖在其表面,3个月后内皮细胞就完全将封堵器包埋,不会发生封堵器脱落。这种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经过临床实践,不断改进,现在已基本成熟了。经过数年的随访观察,所有经过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完全恢复正常,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并能胜任一切工作、学习和生活。主要适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体动脉至肺动脉瘘和室间隔缺损等的根治性治疗。
我院目前开展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手术,成功地对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手术成功率几进100%。目前国内外已将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技术列为较成熟的技术手段,并逐渐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动脉导管未闭(PDA)
动脉导管未闭是在主动脉弓降部与肺动脉之间相连的管道,在胎儿时期,胎儿循环系统依赖其存在,但在出生后应自然闭合,则存留一个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通道,称动脉导管未闭。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10%。由于肺动脉压力大大低于主动脉压力,因此随动脉导管的粗细不同,边有不等量的血液从主动脉流入肺动脉,严重者婴儿期经常肺炎、心衰,久之可引致肺动脉高压、梗阻型肺血管病,甚至出现血流自肺动脉流入主动脉(称艾森曼格综合症),而丧失手术机会。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将封堵装置沿股静脉输送到病变部位释放、堵闭。病人可在神志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治疗,其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而且安全有效,立竿见影。该技术自1967年问世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被迅速推广,已经是一门发展成熟的治疗技术。
室间隔缺损(VSD)
心脏有四个心腔,右心房,右心室之间通道有三尖瓣;左心房,左心室之间通道有二尖瓣;左右心室之间有一厚的间隔称室间隔,这个间隔有先天缺损称为室间隔缺损。此病占先天性心脏那个并的20%—25%。缺损较小时可无明显症状,缺损大时,往往因为左向右分流多、体循环不足,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心脏杂音是主要的体征,心电图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心脏X线片示心影扩大,左心扩大,肺血增多,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室缺分膜周部,双动脉下(干下)及肌部缺损。双动脉下型不能自然闭合,而肌部几膜部室缺都有自然闭合的可能。因此,如果缺损较小,不影响患儿发育,无反复肺炎,心衰发生,无重度肺动脉高压,均可在医生的随诊下等待2岁时复查,大约30%—40%可以自愈。如未能闭合再考虑择期手术。但如在婴儿期反复发生肺炎,心衰,药物难以控制,或伴重度肺动脉高压,则需1岁以内手术。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是新兴的治疗技术。该技术已经被众多国内医院熟练掌握,临床治疗例数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房间隔缺损(ASD)
左右心房间隔上的缺损称房间隔缺损,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10%,房缺的杂音很轻不易听到,往往在学龄儿童查体时才被发现,除非巨大房缺,一般早期很少出现症状,小的房间隔缺损可终生不手术,但有资料报道反复性脑梗塞,可能与房室隔缺损有关,其原因是静脉系统的小栓子,通过房缺进入左心,到脑子的动脉而致脑梗塞。
在孩子未带到医生那里去的时候,父母如何考虑自己的孩子可能有先天性心脏病呢?这是做父母极为关心的问题。
孩子口唇、指趾甲青紫或哭闹后青紫是最容易发现的与心脏疾病有极密切关系的症状。婴儿出生后即出现青紫,往往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如三尖瓣闭琐,肺动脉闭琐,大动脉转位或重度法乐式三联症等。如果几个月后出现青紫,最大的可能是法乐式四联症。如几岁、十几岁或成年以后逐渐出现青紫,可能是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如室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或称艾森曼格综合症)。但非青紫的先天性心脏病早期往往不易被家长发现,如果患儿1岁以内生长发育差,消瘦,经常肺炎,吃奶后气促,口周发青,皮肤发花,应注意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需及时请医生诊治。
什么是先天性心脏病?
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畸形称先天性心脏病。如左右心房之间的间隔有缺损称房间隔缺损,右心室与左心室之间的间隔有缺损称室间隔缺损。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先天性通道未能在出生后闭合称动脉导管未闭。各处瓣膜均可有狭窄或闭锁,如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也可能多种畸形同时存在,如法乐氏四联症等。
先天性心脏病在正常人群中发病率大约0.7%。先天性心脏病不属于遗传性疾病,但有些家庭有多个子女患有不同种的先天性心脏病,或多个堂兄弟姐妹患病。一般来讲一级亲属中有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病,则其他人患病机率上升3倍,两个成员患病则机率上升为9%,如果三成员患病,则其他成员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性上升至50%。
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病死率(1岁以内)为33.8%,可见未经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病死率相当高,有些存活婴儿中,虽然心脏疾患不十分严重,但活到40岁以上者为数不多。
先天性心脏病的传统治疗方法
外科开胸手术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传统治疗方法。该手术需要打开胸腔甚至切开心脏,对机体有很大的损伤,术后需要较长的恢复期。手术部位会留下较大的永久性疤痕,儿童心理成长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此外尚可能发生下列特殊并发症:①术后心壁疤痕导致的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②主动脉瓣关闭不全;③心肺功能不全等;④手术过程中损伤房室传导系统,导致各种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
先天性心脏病的新型疗法——心导管介入技术
所谓心导管技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在局部麻醉下,采用穿刺周围血管(如股动脉、股静脉)的方法,将一些特殊设计的治疗装置通过一根如圆珠笔芯粗细的导管,沿血管送达心脏的特定部位,采用封堵、栓堵、扩张、开窗等措施,矫治先天性心脏病,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瓣狭窄具有以下优点,对儿童是十分适合的:
1、不需要开胸,创伤小,对儿童来说,使胸部不留刀痕而不影响美观;不需要全麻及体外循环,儿童体质不同于成人,避免了因全麻、体外循环带来的风险;术中失血少,不需要输血;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2、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几乎无痛苦,术后6到12小时便可下地活动,术后三天便可出院,恢复一般体力活动。
3、治疗效果好。封堵器植入心脏后1个月人体自身的内皮细胞就已覆盖在其表面,3个月后内皮细胞就完全将封堵器包埋,不会发生封堵器脱落。这种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经过临床实践,不断改进,现在已基本成熟了。经过数年的随访观察,所有经过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完全恢复正常,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并能胜任一切工作、学习和生活。主要适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体动脉至肺动脉瘘和室间隔缺损等的根治性治疗。
我院目前开展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手术,成功地对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手术成功率几进100%。目前国内外已将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技术列为较成熟的技术手段,并逐渐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动脉导管未闭(PDA)
动脉导管未闭是在主动脉弓降部与肺动脉之间相连的管道,在胎儿时期,胎儿循环系统依赖其存在,但在出生后应自然闭合,则存留一个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通道,称动脉导管未闭。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10%。由于肺动脉压力大大低于主动脉压力,因此随动脉导管的粗细不同,边有不等量的血液从主动脉流入肺动脉,严重者婴儿期经常肺炎、心衰,久之可引致肺动脉高压、梗阻型肺血管病,甚至出现血流自肺动脉流入主动脉(称艾森曼格综合症),而丧失手术机会。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将封堵装置沿股静脉输送到病变部位释放、堵闭。病人可在神志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治疗,其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而且安全有效,立竿见影。该技术自1967年问世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被迅速推广,已经是一门发展成熟的治疗技术。
室间隔缺损(VSD)
心脏有四个心腔,右心房,右心室之间通道有三尖瓣;左心房,左心室之间通道有二尖瓣;左右心室之间有一厚的间隔称室间隔,这个间隔有先天缺损称为室间隔缺损。此病占先天性心脏那个并的20%—25%。缺损较小时可无明显症状,缺损大时,往往因为左向右分流多、体循环不足,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心脏杂音是主要的体征,心电图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心脏X线片示心影扩大,左心扩大,肺血增多,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室缺分膜周部,双动脉下(干下)及肌部缺损。双动脉下型不能自然闭合,而肌部几膜部室缺都有自然闭合的可能。因此,如果缺损较小,不影响患儿发育,无反复肺炎,心衰发生,无重度肺动脉高压,均可在医生的随诊下等待2岁时复查,大约30%—40%可以自愈。如未能闭合再考虑择期手术。但如在婴儿期反复发生肺炎,心衰,药物难以控制,或伴重度肺动脉高压,则需1岁以内手术。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是新兴的治疗技术。该技术已经被众多国内医院熟练掌握,临床治疗例数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房间隔缺损(ASD)
左右心房间隔上的缺损称房间隔缺损,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10%,房缺的杂音很轻不易听到,往往在学龄儿童查体时才被发现,除非巨大房缺,一般早期很少出现症状,小的房间隔缺损可终生不手术,但有资料报道反复性脑梗塞,可能与房室隔缺损有关,其原因是静脉系统的小栓子,通过房缺进入左心,到脑子的动脉而致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