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管理对远期生存率的影响
麻醉管理对远期生存率的影响
摘要:本文介绍了麻醉管理对病人远期(术后
1至2年)生存率的影响及相关研究进展。
围麻醉期合并症(如:循环、呼吸、神经、精神……) 已众所周知,但近年来文献报道显示,麻醉管理还可影响病人远期(术后
1至2年或更长时间)的生存率。本文介绍了相关进展。
一、麻醉中管理
1. 麻醉方法
与全身麻醉及术后静脉
PCA相比,采用神经阻滞(或椎管内阻滞)占优势的麻醉方法(全麻合并椎管阻滞和/或术后采用硬膜外镇痛)是否可降低术后死亡率、改善病人预后?是临床研究热点,但目前尚无远期的报道。
从术后
30天死亡率来看。Yeager等报道[1],硬膜外阻滞可改善手术病人的预后,降低术后死亡率。Rodgers 的Meta分析表明[2],术后30天死亡率,椎管内麻醉组1.9%,全身麻醉组2.8%(P <0.01)。但此后Rigg 与Park的报道不支持这一结论[3,4]。Wijeysundera[5]以259,037例40岁以上、中至高度危险性的非心脏手术病人为对象,探讨术中术后硬膜外阻滞或镇痛是否可改善其生存率。结果:硬膜外组术后30 天死亡率1.7%,非硬膜外组为2.0%(P=0.02,95%CI 0.81-0.98),但其NNT(Number Needed to Treat)高达477,提示二者结果虽然有统计学意义,但临床意义不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神经阻滞(硬膜外阻滞)是否可降低癌症复发率?
Exadaktylos报道[6],129名乳癌病人,全麻并硬膜外(或椎旁神经阻滞)组(n=50)较单独全麻加术后阿片镇痛组(n=79),术后32个月内癌复发率减少25%。Biki报道[7],前列腺癌病人,全麻并硬膜外组(n=102)较全麻加阿片镇痛组(n=123)术后癌复发率减少50%。其原因不明。可能与减轻疼痛,减少吸入麻醉药、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阻断机体的应激反应,保护NK细胞等免疫功能有关。动物实验证实,吗啡可促进肿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剌激肿瘤血管增生有关,Fraooqui报道,COX2抑制剂Celecoxib可抑制吗啡引起的肿瘤血管生长、降低其转移与复发。但上述报道均存在病例数较少的问题。
2. 麻醉深度
2002年
ASA年会上Weldon 首次报道全身麻醉中深麻醉可降低一年生存率,这一结果在2005年正式发表[8, 9]。此后在ASA年会又有多篇报道,如: Lennmarken[10]观察了
5057例16岁以上非心脏手术病人累计深麻醉时间(CDHT cumulative deep hypnotic time, BIS<45时间) 与术后一年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一年死亡率危险因素包括:男性、BMI低、ASA-PS高、合并症、CDHT。其中,CDHT越长,一年死亡率越高(HR 1.0640, P< 0.0001)。术后一年死亡的病人CDHT为97±77min,生存组为79±59min[11]。 他进而观察了二年死亡率[12],发现CDHT是预测术后二年死亡率的重要危险因子(HR 1.220,P< 0.0005)。Monk[13]检索了4537个医疗机构,探讨BIS使用率与术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不用BIS监测者,出院一年死亡率9.3%,使用率>75%者死亡率8.7%(P<0.001)。
但正式发表的论文仅二篇。
Weldon报道[9]了1064例全麻下非心脏手术病人。 结果:一年总死亡率5.5%,≥65岁以上者(
n=243)一年死亡率为10.3%。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三个变量是重要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前合并症(尤其是有三个合并症)(
relative risk=16.116,P<0.0001);
CDHT (relative risk=1.224 /h,P=0.0121);术中低血压(收缩压低于
80mmHg)(relative risk=1.036/min;P=0.0125)。结论:术后一年死亡率主要与术前合并症有关,
CDHT与术中低血压同样是增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但对
Weldon的研究有不同的意见,主要有:CDHT的概念是否妥当?从伦理学上讲,不看BIS麻醉管理是否恰当?病例数不够,因手术需要而加深麻醉,BIS不能成为独立因子,病例选择除外了认识功能低下者及可能引起认知功能低下的手术,一位作者是Aspect公司员工等等。
Lindholm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
[14],探讨了4087例病人术后二年死亡率、死亡原因的预测因子。他采用的方法是,先将术前合并的恶性疾病排除在协变量之外,然后再包括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前合并恶性疾病不是协变量时,CDHT是1年(HR= 1.13)和2年(HR=1.18)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一年死亡的病人,其术中CDHT较存活者长24%。术前合并恶性疾病(大手术或预后不良)者,术后死亡率与CDHT显著相关。二年死亡率的最强预测因素是ASA-PS IV级(HR 19.3) ,年龄>80 岁(HR 2.93 ),合并恶性疾病(HR 9.30)。但将恶性疾病作为协变量重复进行多因素分析时,1年死亡率、2年死亡率和CDHT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其结论是:CDHT与术后死亡率有一定的关系,但与ASA-PS、术前合并的恶性疾病、年龄等因素相比,其作用较微弱。
麻醉深度可影响远期死亡率的原因尚不清楚,有作者认为可能与大量麻醉药品的应用及影响免疫功能有关。但我们的观察结果发现
[15],深麻醉可抑制了中性粒细胞功能PMN功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强度,其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3. 术中低血压(
IOH)
前述
Weldon的报道[9]提示IOH(SBP﹤80mmHg)是预测一年后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ive risk=1.036/min;P=0.0125)。有研究报道认为脑血管的自主调节血压下限
MAP为73- 88mmHg,远高于MAP 50mmHg,在CPB手术中应维持适当高的血压[16]。但IOH的定义及允许持续时间是多少?目前尚不清楚。应因人而异。近年亦有文献不支持IOH与一年死亡率相关的结论,但老年人长时间IOH时,死亡率增加[17]。
4. 血糖管理
有争议。
2001年Van den Berghe报道“强化胰岛素疗法”进行严格的血糖管理可改善危重病人的预后,围术期严格血糖管理均显著改善手术病人近期与远期(二年)预后[18]。但近年来研究认为,没必要采用Van den Berghe的 IIT(血糖控制目标 80~110 mg/dl)。NICE-SUGAR认为,IIT并不能降低危重病人死亡率。美国医师学会及糖尿病学会推荐危重病人血糖控制目标是:140~180mg/dl。
二、围术期药物
1. 七氟醚预处理(
preconditioning)
Garcia 报道
[19],CABG病人,分为预处理组(S组,n=37)与对照组(C组,n=35)。S组在麻醉诱导前吸入4%七氟醚10min,麻醉维持用丙泊酚加阿片类与肌松药,观察术后12个月心脏合并症发生率。结果:心脏总合并症发生率S组显著低于C组(3% vs 17%, P=0.038)。
2. β受体阻滞剂
既往研究报道提示,心脏病人围术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其心血管合并症发生率,从而改善其预后。
Mangano报道[20],192例围术期应用阿替洛尔心脏手术病人,术后二年死亡9例(与心血管有关的死亡4例),而对照组死亡21例(与心血管有关的死亡12例)。 Poldermans报道[21],术前给予bisoprolol可显著降低缺血性心脏病人术后11-30个月死亡率与心梗发生率。 Feringa [22]对272例血管手术病人追踪观察了平均2.6年,结果:β受体阻滞剂用量每增加10%,心肌缺血发生率下降(HR0.62),远期死亡率下降(HR0.86 );心率每增加10bpm,心肌缺血发生率增加(HR2.49),远期死亡率升高(HR1.42)。 但Yang H等[23]在496例腹主动脉病人中发现,围术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其近期与远期预后均无影响。
围术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近年来有争议。
Devereaux 报道[24]了一项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POISE trial),8351例非心脏手术合并动脉硬化或有此危险性的45岁以上病人,随机分成美托洛尔缓释剂组(M组)与安慰剂组,M组用药时间为术前2-4h至术后30 天。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M组能显著降低心脏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或非致命性心跳骤停发生率,但M组死亡率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显著升高。其中,低血压是引起卒中的重要因素。 Poldermans认为[25],作为预防性用药,非心脏手术用大剂量可升高死亡率与卒中发生率,但小剂量开始用药似乎不增加卒中发生率。术中严格的血流动力学管理极为重要。
3. α
2
受体激动剂
Wijeysundera报道
[26]围术期应用α2受体激动剂可降低术后30天内死亡率及心肌缺血发生率。
对远期生存率的影响。
Wallace报道[27] ,非心脏手术的合并冠脉疾病或高危病人190例,分为可乐定组与对照组,可乐定组于手术前夜开始服用可乐定,连续四天。结果:围术期心肌缺血发生率,可乐定组14%,对照组31%(P=0.01);二年后死亡率可乐定组15%,对照组29%(P=0.035)。
其原因不明。可能与交感神经抑制、阻断应激反应有关。
Wallace认为[28],围术期的一次急性心肌缺血发作,足以增加二年死亡率,而可乐定可防止这一急性发作。
右旋美托咪啶与可乐定有相似的药理作用,但它是否可提高远期生存率?尚不清楚。
4. 他汀类:除降血脂外,还有抗炎、抗氧化、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管细胞内皮功能的作用,近年在围术期应用受到重视
[29]。Liakopoulos报道[30],术前口服他汀类可减少心脏手术后房颤、脑梗塞及死亡率。而围术期停药,可增加合并症发生率。Le Manach报道了三组病人[31]:术前不服他汀类组(A组),术后早期(术后第一天)开始服用组(B组)、术后延迟(术后第四天)服用组(C组)。结果:与A组相比,B组心脏合并症发生率下降62%,但C组相反增加2.1倍。
对远期生存率的影响。
Kertai报道[32],腹主动脉手术后存活超过30天以上的519名病人,追踪观察了其中510名2.7-7.3年。分成二组:S组(154例)从术前开始服用他汀类,术后继续服用;C组(356例),其中10%病人术后服他汀类。结果:总死亡205例中,S组27例(18%),C组178例(50%);其中,心血管死亡140例,S组17例(11%),C组122例(34%)。S组总死亡HR=0.4,心血管死亡HR=0.3。 Ward报道[33]下肢血管手术病人,分为二组,S组(72例)术前服用他汀类;C组(374例)不服用。结果:术后30 天内心血管合并症为6.9% vs 20.1%。追踪观察平均5.5年,S组死亡率显著低于C组(P<0.004)。
三、术后管理:术后合并症可影响远期生存率,
Khuri SF报道[34]术后30天内有肺炎、深部感染、心梗等合并症的病人,术后1年、5年死亡率分别为28.1%、57.6%,而对照组分别为6.9%、39.5%。
结论:麻醉对机体的影响已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传统认识,它机体的影响可能是久远的。不仅对远期生存率,近年来大量研究提示全身麻醉药还可引起新生儿未成熟脑细胞凋亡,造成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
[35-37]。这些是偶然现象?还是必然结果?我们目前对此还知之甚少。在加强相关研究的同时,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唯一所能做是:对麻醉的各个环节做好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Yeager MP, et al. Anesthesiology 1987; 66:729
2.Rodgers A. Br Med J 2000; 321:1493
3.Rigg JR, et al. Lancet 2002; 359: 1276
4.Park,et al.Ann Surg,2001;234:560.
5.Wijeysundera DN. Lancet, 2008; 37:562
6.Exadaktylos AS,et al. Anesthesiology 2006;105:660
7.Biki B,et al. Anesthesiology 2008;
109:180
8.Weldon C, et al. Anesthesiology 2002;97:A1097
9.Monk T, Weldon C, et al. Anesth Analg,
2005;100:4
10.Lennmarken C. Anesthesiology, 2003; 99: A303
11.Greenwold S, Lennmarken C. Anesthesiology 2004;101: A383
12.Greenwold S, Lennmarken C. Anesthesiology 2004;101:A384
13.Monk T, Weldon BC, et al. Anesthesiology 2003;99: A1361
14.Lindholm ML. Anesth Analg 2009;108:508
15.万帆,郑利民,等. 罕少疾病杂志 2009;16:37
16.Murphy GS, et al. Anesth Analg 2009;108(5):1394
17.Bijker JB, et al. Anesthesiology 2009;111:1217
18.张锦枝,吴新海,郑利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08;6:235
19.Garcia C ,et al. J Br Anaesth 2005;94: 159
20.Mangano DT ,et al. N Engl J Med 1996;335:1714
21.Poldermans D, et al . Eur Heart J 2001;22:1353
22.Feringa HHH ,et al.Circulation 2006;
114(Suppl 1):344
23.Yang H,et al.Am Heart J 2006;152: 983-90
24.Devereaux PJ,et al. Lancet 2008;371:1983
25.Poldermans D,et al.Anesthesiology 2009;111:
940
26.Wijeysundera DN,et al. Am J Med 2003; 114: 742
27.Wallace AW,et al. Anesthesiology,2004;101: 284
28.Wallace AW,et al.Curr
Opin Anaesthesiol 2006;19:411
29.Le Manach Y, et al. Anesthesiology 2008;108:1141
30.Liakopoulos,et al. Eur Heart J 2008; 29:1548
31.Le Manach Y, et al. Anesth Analg 2007;
104:1326
32.Kertai MD,et al. Am J Med 2004;116:96
33.Ward RP, et al .International J Cardiology 2005;104:264
34.Khuri SF. Ann Surg 2005;242:326
35.Fredriksson,
et al.Anesthesiology 2007;107:427
36.Koch SC ,et al. Anesthesiology 2008;108:122
37.Rizzi S,et al. Brain Pathol 2008;18:198
上一篇:
困难气道管理专家意见[ 11-17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