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夏至篇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5日 作者:

夏至为天地之间阳极转阴之时。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健康亦与天地气机密切相关。因此说,夏至养生,意义重大。

夏至天最长,夜最短,此时阳热至极而一阴始生。我们居住在北半球,临近夏至,阳气越来越升浮,天气也越来越热了。夏至之后,天地之间阳气开始向下用力,从夏至至冬至,阳气渐敛渐降,渐至收藏。不管是养生还是治病,都当知晓这个规律,并且善借天地之力以助身体平衡阴阳,从而调理健康。

以下就五个方面谈夏至养生。

一则,将近夏至,阳气升浮,人体感受天地气机,血易浮,气易行,此时人体血脉亦温运通畅,最适合刺络放血以改善机体的血瘀、血滞、血涩状态。

同理,一月之内月圆之时血气升浮,一日之内中午血脉最为通畅。如果夏至正逢月圆,则在其中午晴天,最是刺络放血的好时机,希望病友能充分珍惜天地提供给我们的治病时机,好好把握。

一年之中以夏至阳气最旺,一月之内以月圆阳气最旺,二者合在一起,则夏至时节若遇十五,即是一年之中天地之间阳气最易升浮之日。二阳相引,人体阳气升浮无制,不少人容易出现头晕、血压升高、易发脾气、失眠、脑热等不适。当静以敛神,勿乱动火气,勿妄耗真精,略食酸苦之味,以助人体阴阳平衡。若出现不适,当敛阳降火,可服乌梅固本汤;或针百会、涌泉、足三里、曲池诸穴;或用吴茱萸、肉桂各等量,研极细末,醋调成糊状,睡眠时外敷涌泉穴;可按摩百会、涌泉,能助收敛上浮之阳;或可用乌梅30克,白糖100克,水煎作汤服亦好。

二则,夏至时节,借天地之力,治疗一些虚火上浮引起的病症最有效果,如高血压、头晕、五官咽喉火热诸症之类,都可因势利导,引阳下行。火浮明显可以试服生脉散,夏至后颇为相宜。

三则,夏至时节养生当重视阳降阳敛。此时阳气升浮于体表,平素内伏的邪气亦易外达,且气行旺盛,血液流通也快。因此,伏邪为患所引起的诸多病症都可考虑在此段时间借天之力,以扶阳透邪,活血祛滞。目前常见的慢性病症多属此类,且冬天易发作的疾病亦可夏天治疗,因此,久年病患当珍惜夏至时节,及时扶正祛邪,其效果必将远胜平时。此之谓冬病夏治。

四则,自夏至开始,天气渐热,阳气宣散在外,中阳易于不足。在人则表现为易于困倦乏力,精神不足,特别是到了中午,天阳在外,根气不足,人会特别想睡觉。按中医理论,疲乏是阳气外出,此为虚;健旺是阳气内入,此为实。阳升则出,阳降则入。因此人会逢春夏则倦怠,交秋冬而健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夏至时节,最好的养生方法是适当收敛浮阳,让内阳不要太虚。按中医理论,酸味可敛阳,故可适当吃些酸性的食物,如酸醋、五味子、乌梅等,或喝酸梅汤亦甚好。

五则,若夏至时节突然天气变冷,或阴雨连绵,人体阳气当宣散外浮,却因寒而收引。寒邪侵袭则卫气内敛不开,阳气遏滞于筋骨肌肉皮毛,不得宣通。因此表现为风湿骨痛、筋骨酸楚、肌表紧缩感等不适。且平素肩周、腰、腿痛病人最容易在此时疼痛复发。当注意保暖以防寒,并适当服麻黄类处方以开表宣通阳气。这也是借天地之力以宣畅人体阳气的方法。

夏至与冬至天地阴阳转换。在人体阴阳亦跟着天地转换,这个转换的力量源于火气。人身人两个枢纽,阳枢与阴枢,阳枢名为少阳,阴枢名为少阴,二者皆属火。故说,火是阴阳转枢的原动力。夏至之能一阴始生,冬至之能一阳始生,皆源于火力。

从这个角度说,夏至当用灸法。灸能助火,灸能枢转阴阳。特别是阳虚之人,更需要借灸火之力以使人体跟上天地阴阳枢转的步伐。

养火,不但在用灸,亦当在少耗。我建议,为了更好地维护健康,可以在夏至的当天及前后一两天,努力做到以下几条:早睡,使阳气归根;素食,使阳气宣通;少累,使阳气不耗;平静,使阳气勿扰。如此则人体阳气不耗,一阴可生。

夏至之后,一阴已生,当养其生机。适当避暑,勿使内火燔灼;勿过食煎炸、烧烤、辣椒等物,以免动火伤阴;静可生阴,动能生阳,炎暑时节,一动不如一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