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
直肠是指发生于结直肠黏膜上的赘生物,是一种常见的结直肠良性肿瘤。其临床特点是肿物蒂小质嫩,其色鲜红,便后出血。若很多息肉积聚在一段或者全段大肠者,称息肉病。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多见于青壮年。本病少数可恶变,尤以多发性息肉者恶变较多。
【病因病理】
直肠息肉的发生与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情志失调及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
1、
风伤肠络
:
证治要诀》:“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见闻录》:“纯下清血者,风也。”风性善行而数变,且风常夹热,热伤肠络,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则便血。
2、
气滞血瘀
: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导致脾胃运化功能不足,湿邪内生,下注大肠,经络阻塞、淤血、浊气凝聚不散,气滞血瘀,日久则发为息肉。
3、
脾气亏虚
:
先天禀赋不足或思虑过度,忧思不解,郁结伤脾,脾气不行,水湿不化,津液聚而生痰,痰气郁结于大肠,则化生息肉。
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饮食、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
【诊断】
1、
临床表现因息肉的大小及位置的高低而不同。位置较高的小息肉一般无症状;低位带蒂息肉,大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小的能自行回纳,大的便后需要用水推回,常伴有排便不畅,下坠,或有里急后重感。多发性息肉长版腹痛腹泻,排出血性黏液便,久之则体重减轻,体弱无力,消瘦,贫血等。
2、
若息肉并发溃疡及感染,可有大便次数增加,便后里急后重,便后出血伴血性黏液排出。
3、
肛门指诊对低位息肉有重要诊断价值。可扪及圆形柔软肿物,表面光滑,活动度大,有长蒂时常有肿物出没不定的情况。多发性息肉,则可触及直肠腔内有葡萄串样大小不等的球形肿物,指套染血或附有血性黏液。
4、
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并取活体组织行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能发现早期微小病变,可确定息肉的部位与数目。
5、
按组织学表现和病理性质分类:
(1)
新生物: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和家族性腺瘤息肉等。这类息肉是由肠上皮生长的新生物,极易发生癌变。
(2)
错构瘤:这类肿瘤是正常组织的异常混合,一种或数种组织过度生长的肿瘤。包括幼年息肉、幼年息肉病、黑斑息肉和黑斑息肉综合征。息肉一般不会恶变,但息肉病则多会恶变。
(3)
炎性息肉:即假性息肉,由肠黏膜溃疡而引起。常见的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良性淋巴样息肉和良性淋巴样息肉病,属正常淋巴组织,与癌变无关。
(4)
增生性息肉:又叫化生性息肉。是在直肠和结肠黏膜上的无蒂小结节,可单个孤立,也可多发颜色与周围黏膜相同,直径仅有几毫米,一般无症状,多并发腺瘤。
(5)
综合征类:该类病在肠胃内有息肉,在胃肠道外有特殊表现。
【治疗】
(一)内治法
1、
风伤肠络
便血鲜红,滴血,带血。息肉表面充血明显,脱出或不脱出肛外。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止血。
【方药】槐角丸。
常用槐花、槐角、槟榔、黄芩、刺猬皮。便血量多者,加牡丹皮、生地、侧柏叶。
2、
气滞血瘀
肿物脱出肛外,不能回纳,疼痛甚,息肉表面紫黯。舌紫,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少腹逐瘀汤。
常用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川芎、官桂、赤芍、炒五灵脂、生蒲黄、当归。息肉较大或多发时,可加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
3、
脾气亏虚
肿物易于脱出肛外、表面增生粗糙,或有少量出血,肛门松弛。舌质淡,苔薄,脉弱。
【治法】补益脾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
常用白扁豆、人参、白术、白茯苓、炙甘草、山药、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缩砂仁。出血量多时,可加阿胶、鸡血藤等。
(二)外治法
灌肠法
:
适用于多发性息肉。选用具有收敛、软坚散结作用的药液,如
6%
明矾液
50ml
,保留灌肠,每天
1
次。用乌梅、海浮石各
12g
,五倍子
6g
,牡蛎、夏枯草各
30g
,紫草、贯众各
15g
、浓煎为
150~200ml
,取每次
50ml,
保留灌肠,每天
1
次。
其他疗法
1、
结扎法
适应症:适用于低位带蒂息肉。
操作方法:侧卧位或者截石位,局部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并扩肛后,用食指将息肉轻轻拉出肛外,或在肛镜下,用组织钳夹住息肉轻轻拉出肛外,用圆针丝线在息肉基底部贯穿结扎,然后切除息肉,注入九华膏或放置红油膏纱布条引流。
2、
套扎法
本法是通过器械将小乳胶圈套入息肉根部,利用胶圈较强的弹性阻止血液循环,促使息肉缺血、坏死、脱落。
适应症:适用于低位带蒂息肉。
操作方法:让患者排便后,取胸膝位或侧卧位,先做直肠指检,以排除其他病变,插入肛门镜,检查息肉位置及数目,选定套扎部位,使用长棉花签,清洁套扎部位,常规消毒手术野,由助手固定肛门镜,术者左手持套扎器套住息肉基底部,将胶圈推出扎到息肉根部。术后处理同单纯结扎法。
3、
直肠结肠切除术
对高位多发性腺瘤,必要时可考虑作直肠结肠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