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们来七里河区支援的第13天。忙碌了13天,身心疲惫。疫情支援工作早已步入正轨,平均每日2.8万人的采集量还在与日俱增。第一轮、第二轮……第七轮、第八轮全员核酸……,局部封控区入户,重点防控小区复筛,仿佛看不到尽头,又好似到了尽头。脚下是我们深爱的热土。其上生活着我们挂怀的居民。往日喧闹的大街此刻归于寂静。
十余日的连续工作,队员们脸上的疲惫日益加重。无论风雨中、烈日下,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疲惫感与日俱增,我不知道是我的错觉,还是身体真的吃不消了。随着封控区的增多,封闭管理的小区也在增加。大量社区工作人员被抽调驻守,很多的志愿者被封闭在家,我们的人手越来越少。以前承担采样,现在又多了扫码。我们的队员也从两分组、多人一组到现在的单人单组;由原来定点采集到现在的上门入户。平时连瓶盖都拧不开的女生,每日采集工作量居然超过800人。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信念支撑着她们。看到的只是她们熟练的操作和脱下防护服湿透的衣衫。
往日张震文的呼噜声响彻整个北院的班车。每完成一天的工作,坐班车回家时,他都在车上呼呼大睡,鼾声震天。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张大炮”, 司机师傅戏谑他,连路上按喇叭的程序都省了。自从来七里河区抗疫,连日的工作下来,睡在车上的他呼噜声听不到了,也许太累了,也许还保持着紧张状态。
皮肤科李丽丽,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恬静柔美的人。她的孩子在嬉闹时摔伤左眼角,需要缝针,孩子懂事地跟爸爸讲,不要告诉妈妈,怕影响妈妈采核酸。当我们得知此事,她腼腆地一笑,没事,孩子顽皮,磕磕绊绊的,反过来劝说我们,不要担心。
几天前出任务回来的晚上,高丽波向我要了一份从社区带回来的工作餐,她说今天是她的生日,她想吃顿好的。
玫瑰苑是七里河区一个拥有居民四、五千人的大型居住区。每次去该小区出任务的纪召娟、姜影,都需要采集700余人。每次看到她们完成任务归队时疲惫虚弱的样子,我们都觉得于心不忍。队员们自发过去支援的时候,他们却依旧坚持,说着我还能行,还能干。
北院莫文斌连续几天去采集人数最多的小区羲华源,每天采集近850人次。劝他和其他队员交换一下。他总是乐呵呵地说,这比上手术轻松多了。每次组建党员先锋队,他总是冲在前面,劝他休息都不停手。
党俊贤的家就在郑家庄金建家园,每次经过他们家楼下的时候,总有一个小脑袋在窗户前翘首以盼。看到妈妈来了,总撕心裂肺地喊着妈妈,伸出双手要抱抱。这可能就是她总是来这个小区出任务的原因吧。她以这样的方式思念着她的孩子,来看看他,祈求片刻的相聚。每次看她红着眼,笑着跟我开玩笑,队长,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现有党俊贤五六七八九十过家门而不入,你是不是得给我颁个奖?我笑中带泪,说不出任何言语。
可别人不知道的是,她的爱人在海南工作,家里2个孩子,平日公婆给帮忙照料。前些日子,诊所医生隔着大门告诉她,公公得了肠炎腹泻了一周多,断断续续发烧十余天,去诊所输了一周的液,婆婆类风湿发作……背后她急得直掉眼泪。面对我们时,她又变回健谈的党俊贤。
创伤骨科急诊外科陈海医生,干活儿麻利,分配的任务,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哪里需要支援哪里,从不说苦喊累,每天任劳任怨,一周前,他的爱人接到通知,支援重离子。新婚不久,举家冲向前线。
唐珂老师和我在一个小区,我俩在一线,她家中留老母亲独自一人。每日也只有和母亲打打电话,互报平安,了却牵挂。
神内尹启涛大夫和爱人杨佳佳大夫,一个在我们6队,一个在2队。昨天2队告诉我,杨佳佳大夫怀孕了。向医院汇报,建议我们暂停杨大夫的一线支援工作,闭环管理。和杨大夫沟通时却遭到她的拒绝,她坚决要求留在一线抗疫,她说这样可以离丈夫近一点。我们既心疼又感慨。
队员史婷、张秀弟……他们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每次进入隔离区、封控区,他们都“嗷嗷叫”地报名参加。只因为,他们是党员,是医务工作者,是人间洒落下来的白衣天使。
这,就是我可爱的兄弟姐妹们!他们肩上扛起的是责任,内心承载的是对人民深沉的爱!(供稿:许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