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肢体痹和内脏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常见于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病。
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及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导致气血痹阻不通,产生本病。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感受热邪,留注关节,或素体阳盛、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兼发热,为热痹。
【临床表现】
本病以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症。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及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般1~4周内症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大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伴关节腔内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最终导致关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本病可破坏骨质。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占80 %。
骨性关节炎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X 线检查可见关节边缘尖锐,有唇样骨刺或骨桥形成,关节间隙不匀称、狭窄等。
1、行痹(风痹) 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2、痛痹(寒痹) 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湿痹) 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4、热痹 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
【治疗方法】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痛痹兼除湿化浊,热痹兼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热痹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偱经取穴。
肩部:肩髎、肩髃、肩臑。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脾部:环跳、居髎、悬钟。
股部:秩边、承扶、阳陵泉。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行痹加膈俞、血海;痈痹加肾俞、关元;着痹加足三里、商丘;热痹加大椎、曲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