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病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1日 作者:
    癔病以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或易怒善哭为主症的疾病,类似于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歇斯底里症等,是一种心因性情志疾病。
  中医学认为,癔病多由情志不舒、郁怒伤肝、思虑伤脾所致。肝气郁结则化火,脾气郁滞则生湿,气机失常,郁滞为患,日久则心情愈加抑郁,饮食减少,气血不足,引起脾气虚弱或肾阴亏耗等病理变化。脾气虚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肾阴虚则不能上济心火,虚火妄动,以致心神不宁,终致五脏气机失和而发病。
  【临床表现】
  患者常有多种原因的情志所伤史。常常忧郁不畅,胸闷胁胀,善太息,不思饮食,失眠多梦,易怒善哭等。部分病人会伴发突然失明、失听、失语、肢体瘫痪和意识障碍等。
  1.肝气郁结 精神抑郁,胸胁作胀,或脘腹痞闷,暖气频作,善太息;或咽中不适,如有物阻,吞之不下,咯之不出,但饮食吞咽无碍(梅核气);女子或见月经不调;舌苔薄白, 脉弦。
  2.气郁化火 急躁易怒,哭笑无常,胸闷胁胀,头痛目赤,口苦,嘈杂泛酸,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3.心脾两虚 苦思多虑,胸闷心悸,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神疲倦怠,易出汗,纳谷不香,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数。
  4.阴虚火旺 病程日久,虚烦少寐,烦躁易怒,哭笑无常.头晕心悸,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见盗汗,舌红、苔薄,脉弦细或细数。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理气解郁、养心安神,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者,只针不灸,泻法;阴虚火旺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心脾两虚者,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手、足厥阴经腧穴为主。   
  神门 大陵 内关 期门 心俞 合谷 太冲
    加减:肝气郁结加行间、肝俞疏肝理气解郁;气郁化火加行间 、内庭、支沟清泻肝火、解郁和胃;心脾两虚加脾俞、三阴交、足三里、中脘健脾益气、养心安神;阴虚火旺加三阴交、太溪、肾俞滋阴降火、养心安神;梅核气加天突、列缺、照海清利咽喉;失明加太阳、四白、光明开窍复明;失听加耳门、听宫开窍助听;失语加廉泉、风池通利舌窍;肢体瘫痪加曲他、足三里、阳陵泉疏经通络;意识障碍加水沟、百会醒神开窍。
  操作:期门穴针刺宜平刺或斜刺,不可直刺过深,防止导致气胸或伤及肝脏;背俞穴刺时注意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防伤及内脏;其他腧穴常规针刺。
  2.其他疗法
  ⑴ 耳针:取心、枕、脑点、肝、内分泌、神门。每次选3~5穴,毫针浅刺或加电针,用强刺激手法,留针20分钟。恢复期可用埋针法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⑵ 电针:取足三里、内关、太冲、三阴交。每次选2~3穴,针刺并通电10~20分钟。
  ⑶ 穴位注射:取风池、心俞、脾俞、足三里。用注射用水或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每穴注入0.3~0.5ml,如失眠则在睡前注射。
  ⑷ 穴位埋线:取肝俞、心俞、脾俞、足三里。埋入消毒肠线,敷盖无菌纱布固定。  
  【按语】
  1.本病是一种心因性的情志病,治疗时不能忽视语言的暗示作用。应该恰如其分地解除病员的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应作各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注意与癫病、狂病以及脑动脉硬化、脑外伤等所产生的精神症状作鉴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