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与咳喘病的防治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6日 作者:老年病、肺病科 本站原创
    1、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  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病变,如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另有在夏季表现出冬天之寒证者,如怕风畏冷,不喜空调、电扇、喜温烫食物、欲穿长袖长衫等表现者,亦属此范围。
    夏治  是指在夏季气温最高、阳气最旺之时,运用针灸、天灸或内服药物来治疗或预防上述疾病。正如《内经》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是在夏天阳气最旺之时,顺应天人相应之养生大道,借天之阳而补人体之阳,在治疗疾病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哪些疾病适合冬病夏治?
    (1)哮喘;(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慢支);(3)过敏性鼻炎;(4)慢性咳嗽;(5)反复呼吸道感染者;(6)体质虚弱容易感冒者;(7)气管-支气管炎;(8)小儿咳嗽、过敏性鼻炎、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9)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10)肩周炎;(11)风湿性筋骨痛(背、膝、肩关节肌群等);(13)寒痹(老寒腿、膝髋关节、股外侧皮神经炎;(14)冻疮;(15)胃病。
    3、冬病夏治有什么好处?
    中医认为冬病的发作或加重,主要原因在于寒邪为患或阳气亏损。隆冬季节,风寒肆虐,或侵及血脉,导致血行不畅;或伤及脏腑阳气,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在夏气强盛季三伏时令,阴寒之气顿消,这就是《内经》所说的“春夏养阳”的道理。在此季节治疗冬病,其一可以乘伏天阳气旺盛之势,祛除体内沉痼之寒邪宿疾;其二可以有助于亏损阳气之培补;其三可以更好地发挥中药的药效,达到预防冬病的发作或彻底铲除病根从而治愈疾病的目的。
    4、冬病夏治有哪些方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中药汤剂、穴位敷贴、膳食调理、袋泡药茶等等。
    (1) 中药汤剂:这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通常中医医生通过辨证论治进行选方用药调理,而为历代流传应用,如补益气血的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健脾补中的补气运脾汤;调理五脏的如《医宗金鉴》的补肝汤,《永类钤方》的补肺汤;《摄生秘剖》的天王补心丹,《景岳全书》的右归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人参养营汤等等。
    (2)穴位敷贴:穴位敷贴疗法:这是一种用中草药或中成药敷贴在人体体表穴位上治疗疾病的中医传统疗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易懂易学,且疗效明显、快捷,治疗适应证广泛,是冬病夏治中的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好方法。
    (3)膳食调理:中医学还将食物分为寒热温凉平等性质,针对个体素质的不同应选择多吃或少吃某些食品,使阴阳相调和,特别是患有寒热性特征明显的疾病,更应注意食物的寒温性,适当忌口或选食,有利于身体的康复。温性食品有鲤鱼、鸡肉、芋头、南瓜、辣椒、生姜、大蒜、糯米、韭菜、橘子、柿子、李子、石榴等。热性助火的食品有羊肉、狗肉、胡椒、荔枝、菠萝等。寒性食品有鸭肉、海带、田螺、竹笋、白菜、茄子、苦瓜、冬瓜、丝瓜、萝卜、绿豆、香蕉等。凉性食物有黑豆、梨子、黄瓜、芥菜、柚子等。一般而言,体质虚寒者不宜多进食寒凉食物,体质燥热者不宜多吃温热之品。
   (4)药膳调理:历代养生家大都注重药膳调理,《内经》曾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可以补益精气。”
    药膳调理注意要点:
    其一是节制,就是饮食有规律,勿过饱、过量,味勿过重,尽量定时、定量,尤其是厚味、辛燥、炙烤、荤腥油腻之品切勿食之过多,而应以荤素平衡、清淡利于吸收为宜。
    其二是因人而异,辨证选用。药膳调理种类繁多,有补益类,其中又有补阴、补阳、补气、补脾、补肾等不同,还可以区分出滋补、温补、润补、轻补、峻补等不同种类。补益类的药膳有当归生姜羊肉汤、人参黑鱼汤、山药鳝糊、枸杞乌骨鸡汤、木耳莲子粥、红枣桂圆汤等等。治疗类的药膳有百合银耳汤、玉竹生地瘦肉汤、沙参汤、玉竹麦冬粥等。
    其三是注重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运,则药膳之功效更易发挥,所以应培补后天之本,使脾气运化、胃主受纳的功能健旺。
    5、如何使用中药汤剂?
    内服温补药物以扶助正气。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分别采用补肺固表、健脾化痰、益肾纳气等疗法。
    具体来说,如果患者平时怕风汗,容易罹患感冒,经常打喷嚏和鼻塞流涕,当以补肺固表为主,可用玉屏风散(由黄芪、防风、白术组成);
    如果患者面色萎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平时痰多,适宜健脾化痰法,药用六君子丸(由党参、白术、陈皮、法半夏、茯苓和甘草组成);
    如果患者常感腰酸肢软、畏寒神疲、夜尿频多、稍动即觉呼吸短促,当用益肾纳气法,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另外,慢性咳喘患者往往肺脾肾虚俱见,临床常用培土生金、补肾固本之法,调节肺、脾、肾三脏的功能,使体内气机条达.血流通畅。
    除辨证进服相宜的中草汤药或者中成药外,也可取生晒参、西洋参或冬虫夏草3-5克,伏天开始每日1次,清炖,喝汤药,直到末伏。夏季阳气上升,免疫功能活跃。这些方药大多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不良刺激的适应能力,预防感冒,减少老慢支和哮喘的发作,甚至使之根治。
    6、中药穴位敷贴疗法
    早在清代《张氏医通》就有“白芥子涂法”记载,由于经络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串上下”的作用,穴位敷贴法不但可以治疗局部病变,并且也能达到治疗全身性疾病的目的,使用时可根据“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的原则,按照经络循行走向选择穴位,然后敷药,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
    (1)适应病证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重点推荐:
    ①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②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③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
    ④近年也有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2)禁忌人群
   ①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②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③瘢痕体质者;
   ④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⑤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⑥孕妇。
  (3)慎用人群
   ①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②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③病情急性发作或加重期间;
   ④对2岁以下婴幼儿运用本疗法时,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4)操作规范
    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目前麝香多以人工麝香代替。
    ②药材炮制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其中白芥子应采用生白芥子,以加强其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通过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③药物制备
    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姜汁的制备方法:选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调制姜汁的浓度,通过加适量蒸馏水使其浓度在50%~100%之间。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事先制好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④贴敷方法
    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 cm,高度0.5 cm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 cm×5 cm的脱敏胶布固定。
    ⑤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2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⑥贴敷时间
    1)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3~6 h。
    2)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⑦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⑧贴敷部位
    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5)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
    ①正常皮肤反应及其处理
    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泡,极少数可能出现大水泡。患者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对于大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②不良皮肤反应及处理方法
    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可外涂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皮肤局部水泡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搽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
    如果水泡体积过大,或水泡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医院寻求治疗。
    出现上述情况时,患者均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6)注意事项
    ①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②出现水泡时应注意局部防止感染
    ③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④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⑤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
    ⑥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⑦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有无不良反应。
    7、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俗称“老慢支”。本病冬季易加重,多见于中老年人。
    治疗措施:
    (1)生活起居:居室内空气要保持通风。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损伤,空调温度不要太低,要戒烟。
    (2)饮食调理:加强营养,可吃桔子、梨、枇杷、萝卜、丝瓜等食物;不宜过食肥腻、过甜、辛辣、煎炸的食物。不宜吃乌梅、石榴等食物。
    (3)敷贴疗法:选白芥子、麻黄、细辛、半夏、附片、肉桂、干姜、白芷等适量研末,调醋、生姜汁成糊状,贴于大椎、肺俞、膈俞、膏肓、脾俞、肾俞、定喘、足三里、涌泉等穴位上,从初伏始贴至末伏止,每隔10天贴敷1次,每次贴6-10小时揭去,连贴3次为一个疗程。
    (4)中药疗法:肺虚夹痰者可用补肺助阳汤;肺虚夹风寒者用调肺汤;肾虚者用补肾定喘汤;肺气虚者可用玉屏风散加减;肺脾两虚者用陈夏六君子汤;肾虚夹瘀者用补肾化瘀汤加减;肺肾两虚者用百合固金汤加减。
    (5)体育疗法:可选散步,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或者选慢跑,时间及速度自行掌握(以微微有汗又不感觉疲劳为度),简化太极拳等。
    8、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这种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增加,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夜间或清晨加剧,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中医将该病分发作期和缓解期两个阶段。发作期多属风寒犯肺、风热袭肺、风痰阻肺证型,缓解期则属肺脾肾虚证型。在炎热夏日里进行调治保养,对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止冬季复发、加重等极为有益。(目前我国哮喘患者约有2000万,成人患病率在1%左右,儿童患病率在1-6%,随着全球环境污染日趋恶化,哮喘患病率有逐年提高之势。)
    防治措施:
    (1)生活起居:居室内空气要保持新鲜,流通。注意定时通风,不能有煤气、烟雾、油漆等刺激性气味。严禁燃点蚊香和喷洒灭蚊剂,卧室内物品尽可能简单,不铺地毯,不放花草,不使用陈旧的被褥和羽绒、丝棉制品,勿悬挂壁毯及其他装饰品,以免积尘。采用清洁湿式扫除,最好用吸尘器,减少避免灰尘飞扬。勤洗被褥,所有卧具应常更换。卧室内要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不宜太干燥,湿度也不宜过高(较为理想应是35%-50%),室内不能饲养宠物,如猫、狗、鸟等。
    (2)饮食调理:食宜清淡,宜温热,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忌食过饱,忌肥腻、过冷、过咸、过甜及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咖喱粉、咖啡、浓茶等。尤应忌食可诱发哮喘的食物,如螃蟹、虾、生奶。
    (3)饮食疗法:芝麻生姜糊(黑芝麻、生姜、蜂蜜、冰糖,适于肾虚易感者。);白萝卜汁(白萝卜、蜂蜜,适于肺虚津伤者。);雪羹汤(海蛰皮、荸荠,适于湿热体质者。);核桃糊(核桃、红糖,适于肾虚痰热挟瘀者。);山药甘蔗羹(山药、甘蔗汁,适于脾肾虚弱,阴津亏虚者。);白果桂花汤(白果、白糖、桂花,适于肺气虚者。);柚子炖鸡(柚子、山药、母鸡,适于脾气虚者)等。
    (4)敷贴疗法:①选白芥子细辛膏(白芥子6克、玄胡索6克、细辛5克、制甘遂3克,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成药饼备用。)
    每年初伏始贴,7日为一疗程,末伏结束。连用3年。(适于热哮者。)⑤桂辛姜附膏(制附片、川乌、天南星、桂枝各10克、肉桂、细辛、吴茱萸各5克;干姜、蜀椒各6克,上药洗净,用麻油100毫升浸液,煎熬去渣,入乳香、没药各10克,调成膏药备用。),每次取5克,于夏日伏天始贴肺俞、脾俞、肾俞等穴位上,适于阳虚寒饮者。⑥吴萸附片粉(吴茱萸2克、制附片5克、肉桂3克、补骨脂10克,共研细末,用温开水调成糊状。睡前温水洗脚,擦干后,用调好的药粉,每次5克,贴于涌泉穴上,次日取下。隔日贴1次,连贴3次。(适于寒哮者。)⑦白芥子沉香粉(白芥子、白芷、玄胡索各6克,细辛5克、沉香4克、甘遂3克,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和备用。)每次取6克,贴于百劳、肺俞、膏肓、心俞、肾俞等穴。每年夏日初伏始贴,7-10日1次,直至末伏结束,连贴3年。⑧皂荚仙灵脾粉(皂荚3克、仙灵脾、巴戟天各10克、白芥子、川芎各6克,细辛3克,共研细末,姜汁调成糊状备用。)每次取6克,贴于定喘、肺俞、脾俞等穴上。夏令初伏始贴,隔7-10日1次,直至末伏结束,连贴3年。(以上两方均适于寒哮、虚哮者。)
    (6)中药疗法:肺虚哮喘者选玉屏风散或生脉散加减;偏脾虚者用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偏肾虚者选肾气丸加减;偏肺肾两虚者用补肺汤加减;偏肾阳不足之虚哮者选参蛤散加减。
    9、如何夏季防病与养生?
    根据天人相应理论,夏季养生保健的重点是养阳气、护阴液、避炎暑、忌湿气、防伤阳耗阴。具体应该从饮食与起居上体现。
    夏季暑热炎炎,常使人出汗较多,呈现津液偏少的状态,故应适当进食清凉养阴之品,如绿豆百合汤、西瓜汁、酸梅汁、百合银耳汤等等。根据“夏日养阳”理论,又可适当选食少量辛温之品以养阳气,苦寒生冷之品不可过量贪食,因苦寒之品易伤阳气,多吃则易生宿疾,贪食过量会造成中阳受损,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或便溏、恶心呕吐、纳差等中阳不运的症状。另外大辛大热的辛辣刺激食品亦应慎食,因过于辛燥易伤阴液,有伤阴耗液、燥火内生之患。夏季地气暑湿较重,湿易伤脾,影响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会出现纳差、脘闷痞满,腹胀便溏、乏力嗜睡、汗出且粘等症状。这个季节,饮食上应注意健脾养胃、少吃油腻煎炸、肥甘厚味之滋腻助湿之品。饮食宜清洁轻润以养阴醒脾,微温辛甘以养阳气。起居方面应防止炎热中暑,因暑热易致汗液过量,阳气开泄、阴液耗散,所以应防大热酷暑伤阳损阴。同时,更要防止因贪凉而生寒生湿,如久留空调房间,且室温下降幅度大,或冷气直吹时间过长;久居阴暗潮湿之地,久坐冷石或露宿室外等均可使风寒湿邪侵入人体,或伤脏腑,或伤经络,或造成寒湿之邪伏留体内,在冬季或来年春季即会发病。夏季养生保健还可结合药膳食疗,因人因地制宜,辨证进行。
    怎样防治中暑
    中暑的发生,主要由于夏季天气炎热,或外界气温增高,以至人体不能适应所致。
注意防暑保护:在烈日下劳动要戴草帽和准备清凉饮料(荷叶水、绿豆汤、薄荷茶等)。还要自各防暑药品,如人丹、十滴水、清凉油,并耍注意劳逸结合。
    注意饮食起居:饮食要消谈,不宣多食浓煎厚味或过分油胰的食品,居住地要清凉通风。在饥饿的情况下,要避免在高温环境下继续劳动。
    扶正防暑;平素体虚的人,有易于中暑的内因,因此必须适当服药,扶助正气以防暑热。如属脾胃虚弱者,宜益气健脾,可用参苓白术散加服用。对其他慢性疾病者,也必须早期治疗。
    当在高温或烈日下工作一定时问后,出现头晕、出汗、口渴、恶心、胸闷、心悸、乏力等中暑先兆症状时,应当立即到阴凉处休息,并服防暑药品、清凉饮料及防暑药膳预防病情发展。
    如果已经发生中暑,应尽快把病人抬到阴凉的地方,解开衣扣和裤带,把上身稍垫高,然后先用温水敷头部及擦全身,后用冰水或井水敷病人头部,或用酒精通擦全身。同时给病人扇凉,按摩四肢及皮肤,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散热能力,亦可采取刮痧或针刺疗法急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