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山主任医师成才之路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22日 作者:
 
曹玉山主任医师成才之路总结报告
 
 
 
 
  摘要:曹老生于1938年5月,自小喜文阅史,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培养了严谨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好读书,强身体,求上进的品质、仁爱谦和的道德修养,为成才打下基础。1958年-1963年在兰州医学院接受本科医疗教育。1963年-1982年在甘肃张掖专区医院内科、心内科从事医疗工作,并任心内科主任。1972年-1974年在甘肃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中医2年。1982年调致甘肃中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工作,曾任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西医内科教研室主任、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部主任、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脑血管科主任,退休后返聘任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脑科技术指导。1992年评为主任医师、2000年受聘为甘肃中医学院教授,1998年退休后返聘任附属医院心脑科技术指导。1999年遴选为甘肃省级第二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02年成为国家级第三批及第四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历任甘肃省中医、中西医结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评审委员、第六届(2002年)评审委员会中西结合专业组评委。2008年获甘肃省名中医称号。被收录:《中国专家名人辞典》(编号 8804/8B);《当代名老中医图录》2007中国古籍出版社P275。著有多篇论著,完成或指导多项科研成果。提出了“痰瘀同治,调理气血盛衰”是治疗心脑血管病之关键的学术思想。总结了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肌炎(病)、心律失常、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和脑血管病,如短暂性脑缺血、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痛风等疾病的临床治疗经验。
  关键字:曹玉山 成才之路
  曹玉山主任医师,男性,现年71岁,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老生于1938年5月,祖籍北京,幼时避日寇占领华北,全家迁到西安。7岁在西安铁路扶轮小学就读。自小聪颖悟达,才思过人,父亲教授其背诵“百家姓”、“三字经”、“论语”等,扎下古文根基。自小喜文阅史,爱读方书,童年能背读“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等药性赋词句。幼时随父筑铁路,漂泊于天兰、宝成、兰新、甘青铁路干线,和筑路工人一起跋山涉水,穿洞架桥,顶酷热抗严寒,养成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后随父修铁路迁居兰州,在当时兰州中学(现兰州一中),读中学,深受校训“弘毅”的影响,在老师的严格要求、教育熏陶下,养成性坚韧,好读书,强身体,求上进的品质,为学习医学,尤其是中医药学,打下了深厚基础,受益终身。
  1958年考入兰州医学院医疗系,五年中系统学习现代医学知识,树立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五年的医学院接受西医教育,也接受中医教育启蒙,读“中医学概论”,喜欢刘星元、许自诚教授讲中医课,和同学们讨论中医阴阳五行学说。1963年以优异成绩修满学业,赴甘肃河西走廊、张掖专区医院,开始大内科(包括内、儿、传染)的临床锤练,步入行医生涯。适逢北京医疗队在河西走廊送医送药,幸逢北京医学名家查房、讲学、带教,曾接受林传襄、张安、胡亚美、史铁繁、吴德成、杨天盈、谢宝屿、钱英、张向渠等专家教授培养。十年教导,业务水平极大提高。早年在基层行医时,在医院轮转门诊及病区,以中西医结合的诊治方法抢救危重病人,治疗住院及门诊病员,还多次在张掖地区各县(高台、山丹、张掖、肃南、临泽、民乐)巡回医疗,不论节假休息,不计酷暑寒冬,不拘天黑路远,深入到基层公社、生产队、贫下中农家中,奔走于田间地头,穿梭于街头巷尾,博得社员爱戴,解除农民缺医少药的疾苦。1965年参加甘肃赴新疆医疗队,扑灭新疆哈什地区二号病(霍乱),及在当地扑灭突发疫情(民乐痢疾、山丹局部肝炎、张掖花寨子乡布鲁氏菌病)的战役中他都身先士卒,冲锋在战斗一线,受到卫生部、地、县的表扬。
  1972年参加了为期二年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接收了中医教育,师承伤寒派张汉祥、于己百等老师教诲,及甘肃名医柯与参、尚坦之亲传。其后又接受周信有、席与民等北京中医学院下放甘肃的医家,临床师带徒的临症学习,在诸多名家的悉心教授、耐心指导,口传心授、亲手把教下,系统的学习了中医理论,学习继承了名家们的学验之精华,入中医之门径,踏上中西医结合之路,19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1979年赴北京心血管病进修班学习一年, 1982年在武汉心脏超声学习班学习,更加充实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临证经验。
  198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甘肃中医学院教师队伍,开始教学与临床并重的从医之路,执教中医、西医内科学,从事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曾任甘肃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西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门诊部主任、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脑血管科主任。1992年评为主任医师、2000年受聘为甘肃中医学院教授,
  1998年退休后返聘任附属医院心脑科技术指导。仍坚持战斗在临床一线,屡屡出现在抢救病人的现场,身先士卒,言传身教。每周两次的大查房过程中,他都结合具体病例,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理论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讲授,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他对年轻医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从医德医风、治学态度到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理论,临床经验,他都一丝不苟,认真讲授,精心示范,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他常说:学生时代是广泛学习和汲取知识的最佳时机,这一阶段受到的教育是否规范严谨,将对其以后的行医生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一点一滴的进行积累,才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999年遴选为甘肃省级第二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02年成为国家级第三批及第四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每周三个半天门诊,随诊指导培养学术继承人的工作。已培养和指导学术继承人五名,已结业出师3人名。历任甘肃省中医、中西医结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评审委员、第六届(2002年)评审委员会中西结合专业组评委。2008年获甘肃省政府颁发的甘肃省名中医称号。被收录:《中国专家名人辞典》(编号 8804/8B);《当代名老中医图录》2007中国古籍出版社P275。
  曹老从小喜欢书籍,“善读书”、“勤读书”,在初、高中时期,经常在书店、图书馆阅读各类古籍名著及杂谈书籍。学医从医后更是喜读医学报刊书籍杂志。曹老认为学医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由浅入深、由基础理论到临床,将理论与临床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初学中医药,是系统学习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入门的阶段,应该学习中医基本思想,建立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培养中医思维方法,为以后进入中医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时要熟记、硬背《药性赋》、《汤头歌诀》、频湖脉学》、《医学三字经》等。随着学习的深入,结合老师讲解,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神农本草》等经典著作,学会读、背、理解、运用经典,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中医思维方法。将自己学的医学理论指导于临床,并且多思考、善总结,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且完善自己的诊疗方法。学习基础理论和理解背诵医学经典,还要学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逐渐领悟经典原文的精神内涵,融会贯通,使理论指导临床。并研习医家的临床文集、医案,如《临证指南医案》、《医宗金鉴》《医学中衷参西录》《岳美中医学文集》、《干祖望医医书三种》、《施金墨对药》、《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等,从中汲取营养,学习辨证施治、用药经验,尤其是诊病的思路。多年来曹老每年订阅“中国中医药报”、“中华中医学刊”等杂志刊物,从中收获亦大。曹老师从不满足于已经拥有的知识,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学习,博览医书,遇疑难病症,必翻阅医书,得其精要,融会贯通而后己。在阅读报刊书籍杂志时,标点眉批,摘抄剪贴,苦心专研,认真思考,甚至背诵,与同仁、专家、老师、学生、甚至病友探讨磋商,拓展思路,继往开来,大开眼界,从中受到教育与启迪。
  曹老博学多才,不仅精通医药,而且对道家、佛学、武学理论,文物,历史,地理知识甚感兴趣,对花鸟鱼虫亦是情有独衷,他经常涉猎、研习各类学科论著,将其中的养生之道和为人处世之法提炼出来,身体力行,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来。在诊疗活动中,总是不厌其烦地向患者讲述要注意生活饮食起居和精神情志的保养。饮食生活起居注意饮食调节,把握食量,忌偏食、贪食、暴饮暴食,戒烟限酒,少食膏粱厚味,宜淡味养生;其次要通过运动来养生保健,常习太极拳、太极剑、慢跑、散步等,调养形体;通过书法、绘画、音乐、读书等文化熏陶,清心养性,颐神养心,促进身心健康。使患者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增强战胜疾病的决心,其诙谐的语言和至深的哲理,每每令患者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大大的提高了临床疗效。诸多患者通过治病,与其成了很好的朋友,即使疾病缓解或痊愈以后,也经常与其进行交流,他真正成了患者的良师益友。
  曹老为人正直,恭厚慈惠,道笃德充,他注重医德修养,坚持清廉为医,严谨求实的态度,对患者倾注满腔热诚,从不自矜傲物,不以身份取人,无论贫富贵贱、不论长幼妇孺都一视同仁,潜心施治,一如至亲。曹老酷爱孙思邈《千金要方》之名篇《大医精诚》,自己经常对照,背读,并且在课堂及临床时为学生反复讲解。曹老推崇“仁人仁术”,认为医乃仁术,必有德者方能居之,若医无德,非但不能救人,反而会误人,甚至杀人。作为一个医生,要常怀“佛心”,这里所说的“佛心”是指首先要怀有一颗济世活人的仁爱之心,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他经常教导学生要以岐黄济世,要以仁爱救人,要怀有一颗济世活人的仁爱之心,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治学做事要品端学正,不为名利所惑;对同行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博采众长。就是孙思邈《大医精诚》篇所述“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多年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曹老从医40余年,全身心投入到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人民服务中去,其为人之正直、待人之豁达、助人之无私、诲人之不倦,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礼待病人的高尚医德,受到患者、同仁、学生的赞誉和尊敬。
  曹老从事心内科、心脑血管专业四十六年,兼教学工作二十七年,医教研结合,从理论到实践,刻苦钻研,努力不懈。使他在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医学成就方面取得卓越成就。
  临证要诀:
  1、重病防治,先审诱因:曹老一贯主张未病先防,消除诱因,有病早治。人类的活动应该顺应自然气候变化,适寒温,通过体育锻练,增减衣被,调节饮食,同时应克服熬夜、昼夜颠倒、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消除疾病的诱发因素,做到未病先防。疾病一旦发生要早期明确病证,早期确立治法,从而阻断病程,防止疾病发展。不能“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2. 病证互参,辨证辨病:曹老认为诊断疾病要病证互参,辨证辨病结合。临证时利用现代医学的先进设备、检查方法,明确疾病诊断,再运用中医辨证思维,强调八钢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确立该病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方遣药。
  3. 整体调治,重视阳气:曹老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过程中特别强调“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 胸中为阳气所居,心肺之府。心肺阳虚,胸阳不振,阳气失去温运作用而致浊阴弥漫,寒凝气滞,血脉瘀阻,痰浊内生,闭塞心脉,阻滞气机,出现病证,临证时整体调治,重视阳气,体内阳气充沛,布达周身,客于体内之邪气即散去,乃“离照当空,阴霾自化”之义。
  4. 把握病机,序贯治疗:同一种疾病,由于机体个体差异,“证”的表现不同。一种疾病,发生在同一病人身上,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抗病能力的变化(即机体正邪斗争的变化),在疾病的各个时期,证的类型也不同,所以治法也就不完全一样,要“同病异治”。 多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可出现相同的证候,尽管病不同但证同,宜“异病同治”。故而在诊治过程中要把握病机,对疾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运用辨证思维,确立当前病的“证候”, 序贯治疗。
  5. 痰瘀同治,贯穿始终中医学有“百病皆生于痰”的说法,痰是津液不化的病理产物,瘀是人体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产物。痰与瘀的病理变化,似乎各有其源,然而追溯其本,痰来自津,瘀本乎血,津血同源,阴精阳气失其常度,则津熬为痰,血滞为瘀,说明痰瘀实为同源。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中医虽无血脂的既念,但对人体脂膏则早已有所认识,膏是津液之稠浊者,是血的成分之一,源于水谷,与津液的其他成分可以互为转化。膏的病变主要在于过多为害,变生痰浊,壅塞脉道,血滞成瘀。基于以上认识认为痰瘀互阻是多种疾病中常见的病理变化,在疾病的辨治过程中,十分重视痰瘀互阻,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西医重调脂,中医重痰瘀并治。
  6. 师古遣方,每多创新精辨病机后老师潜方用药或以经方,或以时方,或加减化裁,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曹老讲,潜方用药不可囿于古训,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医疗实践,有新的见解,创立新的治则治法。他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应用“甘仙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四子养亲汤”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五藤饮”治疗痹证、“瓜蒌薤白苏梗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复方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等,对某些药物的用量也得出了自己的体会,如葶苈子泄肺平喘,有强心作用,用量20-30,茯苓、泽泻均20以上,才会起到良好的化痰利水消肿的作用,喜用鲜竹沥30ml谓竹沥系淡竹和青竹经火烤所沥出的液汁,味甘性寒,善清热滑痰
  医学成就:
  曹老治学严谨,一贯刻苦专研,博采诸家,探医家之奥秘,参以临床所得,总结亲身体验之成果,多年来,先后在国内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完成多项科研成果。
  学术论文
   1.《奎尼丁、心得安、阿托品联合转复心房纤颤体会》发表于《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二期p21。
   2.《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高血压合并耳聋初步临床观察》发表于《中西医结合研究》1986年第八卷第一期。
   3.《附子当归补血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症临床观察》发表于《大众中医药》1986年第三期p42。
   4.《苏梗山甲珠茜草煎加味治验胸痛体会》发表于《中西医结合研究》1987年第九卷p38。
   5.《心气虚证血流动力学研究》发表于《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三期p36。
   6.《气滞血瘀与气虚血滞患者病理生理特征的初步研究》发表于《中医杂志》1991年第32卷9期p46。
   7.《胸痹心痛古今名家验案全析 心肌病案》科学技术出版社,P415。
   8.《高血压病:中医诊疗养护》人民军医出版社,P59。
   9.《三普心脑欣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观察》发表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第三卷第九期p839。
   10.《随师趣味并温阳利水救治心衰》发表于《中华实用医学研究》2006年第二卷第一期p80。
   11.《痰瘀同治与温阳利水并治心衰》发表于《中华中医学刊》2007年25卷第一期p36。
   12.参编教材《常见内科急症诊疗手册》 心血管疾病部分(p39-59),用于甘肃中医学院(1981年)补充教材。
  科研成果:
  1.“生脉硒口服液对阿霉素心肌毒性防治作用实验研究”课题,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指导完成甘肃省卫生厅 项目“甘仙丹治疗频发早搏(气虚痰凝血瘀型)的临床研究 ”,2005年通过甘肃省科技厅鉴定。
  3.目前指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曹玉山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
  临床经验:
  善于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断及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肌炎(病)、心律失常、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和脑血管病,如短暂性脑缺血、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等。临床实践中运用辨病辨证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精于辨证,博采众长、有所见解、有所创新、善用古方、善创新方。提出“痰瘀同治,调理气血盛衰”是治疗心脑血管病之关键。在此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取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与传统中医辨证方药,化痰降浊,活血化瘀,痰瘀同治,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肌炎(病)、心律失常、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和脑血管疾病及一些内科杂症等。
  1.痰瘀并治疗胸痹
  冠心痛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胸痹之病,首见于《金匮要略》。张仲景将其病机归结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主要由于心、脾、肝、肾亏虚,复受外邪疫毒之气侵袭,客于上焦,痹阻胸阳,阻滞心脉。日久必定导致痰结血瘀,耗伤气血,致心之气阴(血)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而致心脾肾阳气虚衰,或阳气虚脱、阴阳离决而危及生命。其多由正气亏虚,兼瘀血、痰浊、气滞、寒凝痹阻心脉而致,曹老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的实质是虚,其表现是实,是虚中挟实。本虚有气血阴阳亏虚,以心气虚最为常见,标实为寒凝、痰浊、血瘀,尤其胸痹在心气虚的基础上痰瘀交结为患更为多见。老师经常提出降脂(化痰)就是治疗冠心病,就能很好的预防高血压病及心、脑、肾并发症。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制定了益气化痰祛瘀之法,拟定瓜蒌薤白苏梗汤,痰瘀同治。掌握胸痛胸闷发作以邪实为主时祛邪为主兼以扶正缓解期以正虚为主时治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在祛邪方面当视痰结瘀血之间孰重孰轻,分别权衡轻重。若痰结较重,当以祛痰为主;若血瘀较重,当以活血祛瘀为主;若痰结和血瘀并重,则当以化瘀祛瘀并施,使痰瘀分消。
  2.开瘀散结平咳喘
  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衰)多发生在许多器质性心脏病后期。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疾病都可发生心衰。虽然病因不同但临床有共同症状、体征:气短喘促、不能平卧、咳唾心悸、小便不利,身体浮肿,青紫发绀,舌紫暗,苔白,脉弦滑或沉紧或结代等,在中医学属“心悸”“水肿” “喘”等范畴,其病机特点是阳气亏虚、血瘀、水停,制定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之法。即《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宜用温阳益气、活血利水,痰瘀同治之法,并结合病因(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压、心律失常等)使用曹老经验方复方苓桂术甘汤加减化裁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的病机特点是肺脾肾三脏虚损,肺气壅滞,气道不畅,痰湿蕴肺、瘀血内停,治疗原则:1.祛痰化瘀贯穿始终,由于肺气壅塞,肺之宣降功能失常,则津液停聚为痰。痰浊逐渐阻碍气血运行,加之脏腑功能的下降,输布津液气血的作用减退,导致血行障碍,瘀血内停,出现血瘀痰阻的病理变化,治疗中祛痰化瘀需贯穿始终。2. 温阳利水消肿以降氧耗。由于肺虚日久,子耗母气,脾失健运,伤及肾气,肾阳衰微,气不化水,水气凌心,出现喘咳不能平卧、心悸、尿少、水肿等阳虚水泛证候,在治疗上当以温阳利水消肿。3.养阴清热生津以祛痰,本病临床特点是长期咳喘,反复发作,可在外邪诱发下而加重,感受风热邪气或痰浊内蕴化热,可出现痰热证,热邪耗灼营阴,出现痰热及阴虚津伤见证,此时养阴清热生津以助祛痰。4.表里相通以肃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则肺气壅”,对肺系病变,一定要使腑气通畅,凡大便不通畅者,需依据病情选用理气、行气,助肠道蠕动,促进排便之药,以通腑气,泻下焦污浊,导热下行以解肺热。5.适当补益以顺气,气根于肾,主于肺,肺肾俱虚,当升不升,当降不降,肺肾之气不能交通,以致清气难入,浊气难出,滞于肺中,出现咳喘闷胀,故而要理气化痰,宽胸利膈,使气机畅通,此乃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气行血亦行之理。
  3.痰瘀并举治中风
  对于脑血管病,曹老认为:因其起病急骤,证见多端,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性相似,故属“中风”范畴。多由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在整个病程中,虚、痰、瘀为其主要病理因素,贯穿始终。中风先兆必须重视,宜益气活血、化痰熄风。对闭脱重证中西药并重醒脑开窍,神志转清后,给予潜阳熄风、涤痰化瘀、通腑泄浊。其中出血性中风以化痰熄风、醒脑开窍为主,出血止后配合活血化瘀之法,对于缺血性中风,曹老认为仍为痰瘀阻络,当痰瘀并举。对中风后遗症,曹老认为多为痰瘀阻于脑络,肾亏脑髓失养,补肾荣脑、化痰祛瘀是治疗原则。
  4.痰瘀并治愈心悸
  心律失常临证需辨明气血之盛衰、阴阳之虚实,根据快速型或缓慢型心律失常分型施治,缓慢型心律失常属心阳虚、心脉阻,症见心悸气短、畏寒怕冷,胸痛时作,受寒或劳累加重,小便清长,大便时稀,舌质紫黯,苔白,脉结代。治以益气温阳、温阳化痰祛瘀复脉为主,以甘仙丹调治,此方为曹老师经验方;快速型心律失常属心阴虚 心血瘀,症见气短心悸,疲乏倦怠,口干心烦,小便黄而少,大便干,舌质暗红,少苔,脉结代。治以滋阴养血,理气活血复脉为法,以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加减 ,方中炙甘草必须量大,量小则临床毫无效果,宗仲景法用至四两。
  5.化痰开瘀克痹证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在这里正气不足是其发生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诸邪是外在因素。正气不足,复受外邪侵袭,络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为痹证。治则当以扶正祛邪为主,具体治法当以养血祛风为主,兼以散寒除湿,或清热化湿,自拟五藤饮(鸡血藤、忍冬藤、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并四妙散加味(薏米仁、苍术、黄柏、牛膝、秦艽、威灵仙)组方对红、肿、痛关节不能着地者有消肿、止痛、排尿酸作用,累用累灵。痹证迁延日久,正虚邪恋,瘀阻于络,津凝为痰,痰瘀痹阻,可出现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曲伸不利,苔白腻,脉细涩等,治宜化痰祛瘀、搜风通络,但当疾病发展至这一阶段,完全治愈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实事求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
  6.祛痰降浊防眩晕
  原发性高血压归于中医眩晕、头痛等病证,多在中年以后发病,临床上常见眩晕、头痛等症状。曹老认为人过中年,由壮渐老,肾气日亏,精气渐衰,待至老年,肝肾已亏;加之人们长期精神紧张,忧思郁结,或恣食肥甘,嗜酒过度,酿生湿痰、热痰,使阴阳消长失调,渐至阴阳平衡失调,尤其是肝肾阴阳平衡失调,出现“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痰涎壅盛”等。其治疗的关键在于补益肝肾,清肝潜阳,化痰降浊,调整阴阳平衡。
  高血压是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脂质在血管壁上的沉积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不论是因嗜食肥甘,饮酒过度等外因,或五脏功能失调,津液传输失司的内因,最终形成的痰湿脂浊,注入血脉,均可使血脂升高。故高脂血症的脂质即为中医广义之痰,若痰湿蕴于脉络管道,堵塞于脑,会形成脑梗塞、脑萎缩;若蕴于心当发心痹、心梗、心痛;或蕴于肝则发为脂肪肝。曹老认为化痰(类似于西药降脂)是预防高血压病及心、脑、肾等并发症的关键,且高血压一旦确诊,降压和降脂就应始终应用
  曹老常述:在我国,高血压存在“三高三低”的状况: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因此,除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积极控制好血压外,还应将高血压的有关知识普及到民众,教会患者预防的方法,尤其要将高血压对心、脑、肾脏器的危害性讲清楚,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锻炼身体的主动性,调整饮食结构的自觉性。最终才会从根本上控制好血压。做好这一宣传工作,是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甚至比治疗几个高血压病人更有意义。曹老临证时也是这样做的,他常用“管好嘴,用好腿”这样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指导患者调摄饮食,适当锻炼,重调养:患者不能紧张、多虑、急噪,防止情绪剧烈变化,要有充分的睡眠,适当的锻炼,饮食忌食肥甘、限咸盐,多进清淡、蔬菜、瓜果,肥胖者减轻体重,从而预防、减少高血压及心血管病的发病及并发症的发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