痄腮(流行性腮腺炎)的诊疗方案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05日 作者: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的诊疗方案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弥漫性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中医学称为痄腮。多发于3岁以上儿童,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易于流行。

一、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GB170161997)。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3周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流行。

2、症状体征

⑴ 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

⑵ 剧烈头痛、嗜睡、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呈非化脓性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

⑶ 恶心呕吐、伴中上腹部疼痛与压痛,局部肌紧张。

⑷ 睾丸肿痛(常为单侧)。

3、实验室诊断

1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⑵ 双份血清(间隔2-4周)IgG抗体效价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

⑶ 唾液、尿、脑脊液、血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
4、病例分类

⑴ 疑似病例:

a)具备2.⑴⑵⑶⑷或伴2.⑵或2.⑶或2.⑷。

b)具备2.⑵或2.⑶或2.⑷项加1

⑵ 临床诊断病例:4.⑴加1

⑶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加3.⑴或3.⑵或3.⑶。

二、鉴别诊断

1.化脓性腮腺炎:中医名发颐。系细菌引起,可为全身性感染的局部表现,或单纯腮腺化脓性炎症。全身中毒症状重,局部疼痛明显,多为单侧,界限清楚,压痛明显,皮肤表面红肿有热感,质地硬或有波动,压迫腮腺时有时腮腺管口有脓液被压出。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2.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在慢性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症时.腮腺可肿大。多为双侧性,轻度肿大.无压痛,皮肤表面无热感.一般无急性表现.存在时间持久。当唾液腺管有结石阻塞时,腮腺可肿大,也可有压痛,但无急件症状,反复发生,且常为同一侧为其待点。

3.局部淋巴结炎:需要鉴别者主要为颌下或颏下淋巴结炎,特别是无腮腺肿大的病例。急性淋巴结炎多为单侧,开始淋巴结肿大较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多有咽部炎症存在。

三、中医治疗方案

1.治疗原则: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2.治疗方法:本病采用内服药物与外治法结合治疗。

3.内治法:以蒲地蓝口服液或普济消毒饮加减,方药组成:连翘、牛蒡子、黄芩、板蓝根、桔梗、玄参、薄荷、升麻、柴胡、僵蚕、浙贝母、夏枯草、陈皮、甘草。

加减:高热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恶心呕吐者加竹茹、代赭石和胃降逆;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通腹泻热;若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者加龙胆草、栀子、荔枝核、川楝子、延胡索清肝泻火行气止痛。

4.外治法:腮腺局部膏药贴敷疗法。选用本院自行研制的特效制剂——两样膏贴敷患处治疗。两样膏由“铁箍膏”和“止痛膏”混合而成,用时先将铁箍膏均匀涂于纱布敷料上,药物厚度以不能见纱布网纹为度,然后再取适量止痛膏均匀涂覆盖在铁箍膏表面,再将整个膏药帖敷于腮部局部,外用胶布固定即可。持续贴敷1日,每日换药一次,连续换药,直至腮舯消退。若合并颌下腺、舌下腺肿痛者同样局部以两样膏贴敷。

四、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体温正常,腮肿完全消失,无并发症。

2.好转:腮肿及诸症减轻。

3.未愈:腮肿未见改善,或出现变证。

五、中医治疗难点

1.患儿若并发胰腺炎,治疗需禁食者应暂停口服汤药,需静脉给予西药。

2.患儿若并发脑炎脑膜炎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中药不能很快缓解症状。

3.部分患儿外敷两样膏后局部出现过敏反应。

六、针对难点的中医治疗应对思路

1.通过临床及实验研究进一步规范两样膏的应用。

2.通过临床及实验研究将普济消毒饮加减方进一步优化,研制成便于小儿服用的剂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