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运动障碍(迟缓期)中医临床路径
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为0分以下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 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
风火上扰证
痰瘀阻络证
痰热腑实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1个标准住院周期为≤1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恢复期。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者消失。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为0分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入院或经治疗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0分的患者,退出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 X 线片
(6)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
(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 B 超)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MRA、 DSA 或 CTA 等)、C 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D-2 聚体、双下肢血管 B 超等。
3.康复评定:72小时内,由神经康复医师组织,成立脑卒中康复小组,召开初期康复评价会,初步评价脑卒中后功能障碍。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和康复目标。初步判断脑卒中康复预后。
初期评价内容包括:
(1)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医学并发症及并发症的评价;
(2)昏迷程度评价:Glasgow昏迷量表;
(3) 脑卒中严重程度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4) 运动障碍:Fugl-Myer运动及平衡评分、Ashworth 痉挛
(5)认知功能筛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 ;
(6)简要吞咽评定:饮水实验;
(7)简要构音及言语评价;
(8)心肺功能评价;
(9) 根据病情行主要继发障碍的评价:肩痛、肩- 手综合征、肌围度等;
(10)心理状态评价;
(11 )大小便功能评价;
(1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改良Barthel 指数相应六阶段等级评定:
(八)治疗方案
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维持生命体征和
内环境稳定。
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可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治疗: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以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予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腑、益气、养阴等法。
(1)风火上扰证: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2)痰瘀阻络证:化痰通络。
(3)痰热腑实证:化痰通腑。
(4)阴虚风动证:滋阴息风。
(5)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
2.西药以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用药为主,加用控制血压,调整血糖,稳定心血管系统等内科治疗用药。
2.针灸治疗:以石学敏“醒脑开窍”手法为主。即先刺双侧内关,直刺1.0-1.5寸,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施术;三阴交,沿胫骨后缘进针,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进针1.0-1.5寸寸采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循经离原穴1寸处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侧上肢连续抽动,3次;委中,仰卧位抬腿取穴,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合谷,针向三间处采用提插泻法以患侧食指抽动3次为度。必要时加电针,每次取穴2组(四个),每日交替更换,一日一次。
3.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经脉滴注西药注射液:选用改善脑细胞代谢,恢复脑功能,清除自由基,改善侧支循环等药物为主。必要时在张力升高肌肉肌腱处穴位注射氢溴酸加蓝他敏1ml。
4.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5.推拿治疗:以推拿上下肢肌肉维持加强肌肉弹性,硬度及张力的方法为主。
6.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香疗、蜡疗等。
7.防治常见并发症,如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
8.康复训练:
1)良肢位摆放
方法:
仰卧位:头部放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个扇形充气垫(也可垫一个毛巾被),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的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臀部垫一个枕头,使患侧骨盆向前突出,防止髋关节屈曲、外旋。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以楔形充气垫,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膝关节下方垫起固定,防止膝反张。
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面垫一充气垫或者枕头,使其不要压迫患侧下肢。背部放一枕头,躯干靠与其上,用脊柱着力,不要压迫患侧肩胛骨,放松体位。
患侧在上方的侧卧位: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90度,下面用充气支具支持(也可垫一个毛巾被),健侧上肢可自由摆放。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置于下肢充气支具上。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背后挤放一枕头,使躯干呈放松状态。
2)床上训练
床上翻身训练;利用联合反应进行健侧上肢屈曲抗阻收缩,引起上下肢屈肌收缩,对健侧下肢内收外展或内旋外旋施加阻力,引起患侧下肢出现相同动作的训练;引起共同运动训练;关节活动度维持及被动运动训练;床上体位转移训练;患侧肢体主动运动训练等。
9.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改善。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严重者可退出本路径。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 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4.进入路径的患者虽然经过急性期抢救已病情平稳,进入恢复期,但仍然存在意识障碍者,病情较重,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