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欧宝app下载>>
电子病历分级评价标准>> 正文
检验处理
------------------------------------------------------------------------------------------------------
一、标本处理部分
医院运行基础数据:检验项目人次数:
05.01.1(1级选择项) 汇总:
(1) 实验室接收检验标本时在本地计算机登记:
(2) 登记数据可以文件或移动存储设备方式导出共享:
(2) 登记数据可以文件或移动存储设备方式导出共享:
本级功能要点是具有专门的检验标本数据登记处理软件记录检验标本、患者相关的信息。检验标本的采集、传送与存储可能涉及多个科室或部门,按照质量管理的要求,这些记录应该在各个环节都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但作为1级的要求,标准仅考察实验室接收标本这个环节的登记情况。 1、评价项(1):要求能将检验标本涉及的患者情况、标本内容、采集时间及条件等信息记录到计算机中。这些数据只要能够在计算机中存储即可,不要求这些计算机联网。这些记录能够代替登记本完成日常基本的标本管理功能,如:处理的信息内容是标本管理所需要的;软件的使用有身份认证机制,能够记录标本的接收、管理者;具有查找患标本和检验状态的处理功能;有一定的汇总统计功能。 2、评价项(2):对存储的数据能够按照检验工作流程下一个环节要求导出数据。有一些医院的实验室仅仅在将标本放入检验仪器上进行检验时才输入标本的编号和检验项目,使检验仪器能够完成分析工作。等到结果从仪器上传出后才在计算机上对照申请单将患者姓名等信息对照到标本与检验结果上。这种信息处理方式不符合本标准中“标本处理”考察项目的信息处理功能考察要求。 这一级别系统功能的典型应用情况是:①实验室在接收标本时,人工对照检验单和标本,将数据录入到计算机中;②检验处理时,从计算机导出标本记录文件,再将其到入导到控制检验分析设备的计算机中。
05.01.2(2级选择项) 汇总:
(1) 接收标本时贴条码供实验室共享数据,有标本查重处理:
(2) 可实现标本登记并用于实验室内管理:
(2) 可实现标本登记并用于实验室内管理:
电子病历系统评价标准2级功能的基本原则是要实现信息在科室内部能够共享,是以1级已经完成数据采集到计算机中的功能为基础的。 1、评价项(1):为保证标本物体与信息的严格匹配,使用机读标识物识别标本是一个关键的要求。条形码是目前标识检验标本(通常是试管)最常用的手段,对于使用其他机读标识物(如RFID标签等)识别标本的方法也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标识标本的机读标识物的标识码必须是与标本唯一对应的,使用任何可能出现非唯一的标识码(例如一些体检处理的软件采用患者标识作为标本标识)都不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标识标本的条形码和标签可以是任何符合质量管理要求的形式,可以采用一维或二维条形码。本标准不对标本容器的标签上是否有患者标识或姓名做规定,但要求记录的标本信息中标本标识码必须与患者信息能够对照。从避免标本对照错误和方便人工核对标本与患者的角度出发,我们推荐在标本标签上除印刷标识码条码外,同时标注患者的姓名与患者标识码。 为保证标本标识的唯一性,在“标本管理”本级的要求中,标本查重处理是系统应该提供的功能之一。这个功能应能够保证在实验室范围内(仅对2级功能而言)所有标本的标识码在任何时间都不会重复。 2、评价项(2):要求计算机记录的标本信息能够在本科室内代替了登记本(1级功能),同时要求本科室的其他工作环节能够通过网络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共享检验标本记录的数据。 这一级别系统功能的典型应用情况是:①在检验科室接受标本时输入检验申请单数据,同时生成并在标本上粘贴条形码;②检验科室接收标本工作人员扫读标本,将标本与患者对照上;③后续的检验操作审核或在检验仪器上读出条形码,查找出这个标本要做的项目进行检验分析;④完成分析后将标本放如存储区域(如冰箱等),在需要复查时调出标本进行处理;⑤超过保存期限的标本取出保存区域,扫读条码登记并进行销毁处理。 实现本考察项目2级功能的环境条件是:①检验科室建立了科室范围的局部网络环境;②具有科室级的检验信息处理系统,科室的各个环节的系统具有共享和利用数据的功能。例如后续环节的检验仪器数据传输处理、检验结果审核与报告生成处理系统都能够利用和共享标本记录和检验申请信息;③在检验科室的系统中有统一的检验字典。
05.01.3(3级基础项) 汇总:
(1) 检验标本采集时依据申请数据:
(2) 使用机读方式标识标本:
(3) 标本在实验室检验过程各环节有记录:
(2) 使用机读方式标识标本:
(3) 标本在实验室检验过程各环节有记录:
本考察项目3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3级时,本考察项目所实现的功能必须达到或超过3级所列的功能,且要求应用范围超过80%。 1、评价项(1):要求在检验标本采集的时候,系统能够让进行采集操作的人员知道检验申请中列出的标本采集要求,知道标本容器与申请的对照关系并在采集时将标本与患者对照上。现在医院中常见的几种模式有: 一种是事先标识好试管方式,即在进行标本采集前,病房或门诊的护士根据检验申请的内容事先准备好采集标本的试管或容器,使用信息系统打印出试管或容器的标签粘贴在上面。采集标本时,根据试管或容器上标签中显示的患者姓名与患者进行核对,确认采集的标本就是患者本人的。完成标本采集后用计算机扫读试管或容器,记录采集标本的时间。这种流程信息对照的顺序是:申请关联(生成)标签标签对照患者。 另一种是采集时对照的方式,即门诊或病房的护士在采集检验标本时根据检验申请内容选择合适的试管或容器,核对患者后采集标本。在完成标本采集后立即用计算机扫读试管或容器上的标识码,由计算机完成标本与检验申请的对照。这种流程信息对照的顺序是:申请对照患者患者关联试管(标签)试管对照申请。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方式使用的试管需要事先贴有唯一标识码的标签,在采集标本后一些医院还需要用笔在试管标签上写患者姓名以便于人工进行核对。 2、评价项(2):要求使用的机读标识仍然可以是条形码、RFID标签等各种方式。但这个标签的产生必须在标本采集之前。这一点与2级只要求在接收标本时产生和粘贴机读标识有很大的差别。标识产生提前到采集标本之前,就能够更好地将采集的标本与患者关联在一起,有效防止差错的发生。在本级要求中,对标本采集点使用的信息处理系统没有具体限制,即可以是临床科室的系统中的标本处理模块,也可以使用检验科室提供的标本处理程序。 3、评价项(3):要求对实验室内部的检验分析操作过程能够很好地对标本进行管理,使标本与检验分析产生的数据能够很好地对应。由于标本在实验室内部的分析过程也存在多个环节,如标本的离心、检验样品的分装、标本的储存、标本的再次分析等等,在这些环节中也同样需要有效地防止出现对照的差错。在检验分析的每个环节对标本操作的进行记录,是保证各个环节的结果与标本可靠对照、为后续核对提供记录的基本方法。考察这些记录实际就是看在各个环节记录的数据中是否包含标本的标识号这个项目。本级要求这些仅保存在检验科室内部即可。 实现本考察项目3级功能的环境条件是:①门诊、病房与检验科室的信息系统能够通过网络连接,即具有在全院范围内运行的网络与系统环境;②门诊、病房的信息系统中都配置有机读标签的产生与识读设备。
05.01.4(4级选择项) 汇总:
(1) 临床科室有与实验室共享的标本字典并具有采集要求提示与说明:
(2) 实验室与临床科室共享标本数据:
(3) 标本采集和检验全程记录并在全院共享:
(2) 实验室与临床科室共享标本数据:
(3) 标本采集和检验全程记录并在全院共享:
本标准的4级功能重点是实现检验科室的检验字典数据、临床的申请数据、采集标本的数据能够在全院共享。实现这些功能对临床医疗能够及时准确掌握检验科室可完成的检验内容、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与适用范围,提高诊断的效率、可靠性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标准要求首先完全实现前级的功能,即系统应该实现3级及以前各级的数据采集、数据共享功能。 1、评价项(1):要求检验科室的系统中有一个预先设好的,针对每一个检验项目标本字典。在这个字典中给出每个检验项目能够分析的标本,说明标本的采集要求、标本的盛装容器要求以及传送标本的要求等。这个字典必须是能够被医院所有部门共享,一旦检验科室出现检验方法改变而导致标本采集条件变化时,通过改变字典内容就能够使其他部门及时掌握这些变化,保证各个部门所采集的标本都能够符合要求。 2、评价项(2):要求临床科室的系统与检验科室的系统在数据层面上能够进行信息的相互理解与操作。标本的数据发生在门诊或病房的采集过程中,因此临床科室的系统需要将检验申请与标本记录很好地结合,在实际的系统实现时标本记录中的一些内容也往往来自检验申请(如患者标识号等)。检验科室在整个检验过程中需要多次使用标本记录的数据,检验过程的各个状态也需要进行标记并送回到临床科室,使临床科室了解检验工作的进度。 3、评价项(3):这项功能主要是考察检验科室的系统为临床及时提供检验各个阶段的阶段结果的能力。通过这个功能,临床科室可尽早时安排治疗工作,及时为患者提供恰当的处置方案。这个功能对于细菌培养、病理等需要时间比较长而且会有多个阶段结果的检验项目有特别的意义。例如许多细菌培养的检验过程会首先对标本进行数十小时的培养,确定有哪些致病菌的存在,随后再对每个致病菌在多种药物环境下培养,确定细菌对这些药物敏感性或耐药性。在这个漫长的(数天)过程中,及时将中间结果报告给临床科室,使临床医生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病情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实现本考察项目4级功能的环境条件同上一级。
05.01.5(5级选择项) 汇总:
(1) 标本字典、标本采集记录等数据在医院统一管理:
(2) 标本采集可根据检验知识库进行核对,防止标本差错:
(2) 标本采集可根据检验知识库进行核对,防止标本差错:
“标本处理”考察项目5级功能为临床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检验标本字典和标本记录平台。各个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不在需要在不同的检验科室系统查找标本采集要求和检验记录。这个要求实现后,医疗过程和电子病历都能够使用统一管理的检验标本信息。在本级别的要求中增加了信息系统核对标本的要求,这项功能可以为医务人员增加一到避免差错的屏障。 1、评价项(1):要求建立全院统一管理的标本字典和标本采集记录。在前4级功能要求中,各个检验科室可以分别设置自己的检验字典,临床科室分别到各个科室的字典中查找对标本的要求和标本采集记录是符合要求的。但在本级中,标本字典和标本采集记录要求全院采用统一的方式进行管理,临床科室的系统也不必再与在不同的检验系统进行接口。 统一的标本字典与标本采集记录管理机制可以有多中实现方式。如: 集中字典与记录方式。即各个检验科室的系统都使用全院统一的一个标本字典、使用统一的标本采集记录,科室自己不再有自己的字典和标本记录。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各个科室的信息能够及时为临床共享,没有数据的延迟和冗余。但在实现时需要各个科室的系统能够很好协调,使用统一字典的系统也有比较紧密的耦合性。 分散记录与复制方式。即各个检验科室的系统仍然使用自己的检验标本字典和标本采集记录。同时医院中有一个公共字典与标本采集记录,其数据来源是各个部门生成数据或数据变化时同步更新这个公共字典与记录。这种方法优点是各个检验科室的系统还是比较完整的系统,便于管理与内部的系统升级。但这种方法需要进行数据同步,信息的及时性不易保证。此外这种方法在出现数据传输问题时需要核对公共字典、公共记录与各个检验可是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处理相对复杂。 2、评价项(2):要求系统在采集标本时能够根据检验项目内容、标本采集时间等内容进行核查,以确定符合标本采集要求的条件。例如一些常见的检验项目要求采集标本数小时之前禁食,如果患者在这时间内有通过进食或通过输液等方式使用过蛋白等药物则会影响检验结果。在进行标本采集之前,系统可以利用整个信息系统中的医疗记录数据查询知识库,一旦发现采集标本的条件有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及时给出提示。 实现本考察项目5级功能的环境条件在前一级的基础上增加核查知识库。
05.01.6(6级基础项) 能够提供与患者用药、生理周期、检验项目等相关联的自动核对,避免获得不正确标本:
本考察项目6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6级时,本考察项目所实现的功能必须达到或超过6级所列的功能,且应用范围要求超过80%。 评价项:要求系统能够在标本的采集前综合检验项目、患者用药医嘱、患者的体征记录、标本要求等信息,对要采集标本的条件进行核对与判断,当出现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情况时,系统应该及时给出提醒。系统还应该能够给出采集前应该由标本采集者人工核对的内容清单,例如询问患者是否空腹、观察采集血液的肢体是否正在输液、所输液体是否会影响检验结果(在输葡萄糖液体的一侧肢体采集血糖项目检验所需的血液会影响检验结果)等。 为保证采集的检验标本符合要求,检验项目字典、检验标本字典的内容可以非常多,类似一个知识库。通过这个字典中列出的条件,系统才能够对相关的治疗、饮食、生理体征进行综合核对。目前有关的知识库还在不断的探索和建立之中,一些医院从保障医疗安全和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出发,针对一些容易发生问题的项目和条件制定了检查与核对的原则。随着人们对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关注,这些核查条件也将不断地完善。 实现本考察项目6级功能的环境条件同前一级。
05.01.7(7级基础项) 支持获取本医疗机构以外的检验申请并能够接收这些申请对应的标本:
本考察项目7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7级时,本考察项目所有功能都必须实现,且应用范围要求超过80%。 评价项:考察本项目7级功能的要点是看系统是否通过网络环境获取外部的检验申请,是否实现了相关的患者ID对照、项目对照,以及对申请内容的理解与转换。同时,还需要看在医院外部采集的检验标本传送的医院的检验科室时,系统能够完成申请与标本的对应与核对,是否能够直接利用标本的标识或在对标本的标识进行转换处理后进行后续的检验分析工作。 实现本考察项目7级功能的环境条件是:①具有医院外部申请医学检验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环境;②医院内部的系统具有对外部申请中的患者、项目等信息对照的处理功能;③有常规的医疗机构之间相互承担医学检验服务的常规机制与管理体系。
------------------------------------------------------------------------------------------------------
二、检验结果记录部分
医院运行基础数据:检验项目人次数:
05.02.1(1级选择项) 汇总:
(1) 实验室接收检验标本时在本地计算机登记:
(2) 登记数据可以文件或移动存储设备方式导出共享:
(2) 登记数据可以文件或移动存储设备方式导出共享:
本级功能要点是具有专门的检验标本数据登记处理软件记录检验标本、患者相关的信息。检验标本的采集、传送与存储可能涉及多个科室或部门,按照质量管理的要求,这些记录应该在各个环节都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但作为1级的要求,标准仅考察实验室接收标本这个环节的登记情况。 1、评价项(1):要求能将检验标本涉及的患者情况、标本内容、采集时间及条件等信息记录到计算机中。这些数据只要能够在计算机中存储即可,不要求这些计算机联网。这些记录能够代替登记本完成日常基本的标本管理功能,如:处理的信息内容是标本管理所需要的;软件的使用有身份认证机制,能够记录标本的接收、管理者;具有查找患标本和检验状态的处理功能;有一定的汇总统计功能。 2、评价项(2):对存储的数据能够按照检验工作流程下一个环节要求导出数据。有一些医院的实验室仅仅在将标本放入检验仪器上进行检验时才输入标本的编号和检验项目,使检验仪器能够完成分析工作。等到结果从仪器上传出后才在计算机上对照申请单将患者姓名等信息对照到标本与检验结果上。这种信息处理方式不符合本标准中“标本处理”考察项目的信息处理功能考察要求。 这一级别系统功能的典型应用情况是:①实验室在接收标本时,人工对照检验单和标本,将数据录入到计算机中;②检验处理时,从计算机导出标本记录文件,再将其到入导到控制检验分析设备的计算机中。
05.02.2(2级选择项) 汇总
(1) 接收标本时贴条码供实验室共享数据,有标本查重处理:
(2) 可实现标本登记并用于实验室内管理:
(2) 可实现标本登记并用于实验室内管理:
电子病历系统评价标准2级功能的基本原则是要实现信息在科室内部能够共享,是以1级已经完成数据采集到计算机中的功能为基础的。 1、评价项(1):为保证标本物体与信息的严格匹配,使用机读标识物识别标本是一个关键的要求。条形码是目前标识检验标本(通常是试管)最常用的手段,对于使用其他机读标识物(如RFID标签等)识别标本的方法也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标识标本的机读标识物的标识码必须是与标本唯一对应的,使用任何可能出现非唯一的标识码(例如一些体检处理的软件采用患者标识作为标本标识)都不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标识标本的条形码和标签可以是任何符合质量管理要求的形式,可以采用一维或二维条形码。本标准不对标本容器的标签上是否有患者标识或姓名做规定,但要求记录的标本信息中标本标识码必须与患者信息能够对照。从避免标本对照错误和方便人工核对标本与患者的角度出发,我们推荐在标本标签上除印刷标识码条码外,同时标注患者的姓名与患者标识码。 为保证标本标识的唯一性,在“标本管理”本级的要求中,标本查重处理是系统应该提供的功能之一。这个功能应能够保证在实验室范围内(仅对2级功能而言)所有标本的标识码在任何时间都不会重复。 2、评价项(2):要求计算机记录的标本信息能够在本科室内代替了登记本(1级功能),同时要求本科室的其他工作环节能够通过网络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共享检验标本记录的数据。 这一级别系统功能的典型应用情况是:①在检验科室接受标本时输入检验申请单数据,同时生成并在标本上粘贴条形码;②检验科室接收标本工作人员扫读标本,将标本与患者对照上;③后续的检验操作审核或在检验仪器上读出条形码,查找出这个标本要做的项目进行检验分析;④完成分析后将标本放如存储区域(如冰箱等),在需要复查时调出标本进行处理;⑤超过保存期限的标本取出保存区域,扫读条码登记并进行销毁处理。 实现本考察项目2级功能的环境条件是:①检验科室建立了科室范围的局部网络环境;②具有科室级的检验信息处理系统,科室的各个环节的系统具有共享和利用数据的功能。例如后续环节的检验仪器数据传输处理、检验结果审核与报告生成处理系统都能够利用和共享标本记录和检验申请信息;③在检验科室的系统中有统一的检验字典。
05.02.3(3级基础项) 汇总:
(1) 检验标本采集时依据申请数据:
(2) 使用机读方式标识标本:
(3) 标本在实验室检验过程各环节有记录:
(2) 使用机读方式标识标本:
(3) 标本在实验室检验过程各环节有记录:
本考察项目3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3级时,本考察项目所实现的功能必须达到或超过3级所列的功能,且要求应用范围超过80%。 1、评价项(1):要求在检验标本采集的时候,系统能够让进行采集操作的人员知道检验申请中列出的标本采集要求,知道标本容器与申请的对照关系并在采集时将标本与患者对照上。现在医院中常见的几种模式有: 一种是事先标识好试管方式,即在进行标本采集前,病房或门诊的护士根据检验申请的内容事先准备好采集标本的试管或容器,使用信息系统打印出试管或容器的标签粘贴在上面。采集标本时,根据试管或容器上标签中显示的患者姓名与患者进行核对,确认采集的标本就是患者本人的。完成标本采集后用计算机扫读试管或容器,记录采集标本的时间。这种流程信息对照的顺序是:申请关联(生成)标签标签对照患者。 另一种是采集时对照的方式,即门诊或病房的护士在采集检验标本时根据检验申请内容选择合适的试管或容器,核对患者后采集标本。在完成标本采集后立即用计算机扫读试管或容器上的标识码,由计算机完成标本与检验申请的对照。这种流程信息对照的顺序是:申请对照患者患者关联试管(标签)试管对照申请。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方式使用的试管需要事先贴有唯一标识码的标签,在采集标本后一些医院还需要用笔在试管标签上写患者姓名以便于人工进行核对。 2、评价项(2):要求使用的机读标识仍然可以是条形码、RFID标签等各种方式。但这个标签的产生必须在标本采集之前。这一点与2级只要求在接收标本时产生和粘贴机读标识有很大的差别。标识产生提前到采集标本之前,就能够更好地将采集的标本与患者关联在一起,有效防止差错的发生。在本级要求中,对标本采集点使用的信息处理系统没有具体限制,即可以是临床科室的系统中的标本处理模块,也可以使用检验科室提供的标本处理程序。 3、评价项(3):要求对实验室内部的检验分析操作过程能够很好地对标本进行管理,使标本与检验分析产生的数据能够很好地对应。由于标本在实验室内部的分析过程也存在多个环节,如标本的离心、检验样品的分装、标本的储存、标本的再次分析等等,在这些环节中也同样需要有效地防止出现对照的差错。在检验分析的每个环节对标本操作的进行记录,是保证各个环节的结果与标本可靠对照、为后续核对提供记录的基本方法。考察这些记录实际就是看在各个环节记录的数据中是否包含标本的标识号这个项目。本级要求这些仅保存在检验科室内部即可。 实现本考察项目3级功能的环境条件是:①门诊、病房与检验科室的信息系统能够通过网络连接,即具有在全院范围内运行的网络与系统环境;②门诊、病房的信息系统中都配置有机读标签的产生与识读设备。
05.02.4(4级选择项) 汇总:
(1) 临床科室有与实验室共享的标本字典并具有采集要求提示与说明:
(2) 实验室与临床科室共享标本数据:
(3) 标本采集和检验全程记录并在全院共享:
(2) 实验室与临床科室共享标本数据:
(3) 标本采集和检验全程记录并在全院共享:
本标准的4级功能重点是实现检验科室的检验字典数据、临床的申请数据、采集标本的数据能够在全院共享。实现这些功能对临床医疗能够及时准确掌握检验科室可完成的检验内容、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与适用范围,提高诊断的效率、可靠性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标准要求首先完全实现前级的功能,即系统应该实现3级及以前各级的数据采集、数据共享功能。 1、评价项(1):要求检验科室的系统中有一个预先设好的,针对每一个检验项目标本字典。在这个字典中给出每个检验项目能够分析的标本,说明标本的采集要求、标本的盛装容器要求以及传送标本的要求等。这个字典必须是能够被医院所有部门共享,一旦检验科室出现检验方法改变而导致标本采集条件变化时,通过改变字典内容就能够使其他部门及时掌握这些变化,保证各个部门所采集的标本都能够符合要求。 2、评价项(2):要求临床科室的系统与检验科室的系统在数据层面上能够进行信息的相互理解与操作。标本的数据发生在门诊或病房的采集过程中,因此临床科室的系统需要将检验申请与标本记录很好地结合,在实际的系统实现时标本记录中的一些内容也往往来自检验申请(如患者标识号等)。检验科室在整个检验过程中需要多次使用标本记录的数据,检验过程的各个状态也需要进行标记并送回到临床科室,使临床科室了解检验工作的进度。 3、评价项(3):这项功能主要是考察检验科室的系统为临床及时提供检验各个阶段的阶段结果的能力。通过这个功能,临床科室可尽早时安排治疗工作,及时为患者提供恰当的处置方案。这个功能对于细菌培养、病理等需要时间比较长而且会有多个阶段结果的检验项目有特别的意义。例如许多细菌培养的检验过程会首先对标本进行数十小时的培养,确定有哪些致病菌的存在,随后再对每个致病菌在多种药物环境下培养,确定细菌对这些药物敏感性或耐药性。在这个漫长的(数天)过程中,及时将中间结果报告给临床科室,使临床医生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病情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实现本考察项目4级功能的环境条件同上一级。
05.02.5(5级选择项) 汇总:
(1) 标本字典、标本采集记录等数据在医院统一管理:
(2) 标本采集可根据检验知识库进行核对,防止标本差错:
(2) 标本采集可根据检验知识库进行核对,防止标本差错:
“标本处理”考察项目5级功能为临床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检验标本字典和标本记录平台。各个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不在需要在不同的检验科室系统查找标本采集要求和检验记录。这个要求实现后,医疗过程和电子病历都能够使用统一管理的检验标本信息。在本级别的要求中增加了信息系统核对标本的要求,这项功能可以为医务人员增加一到避免差错的屏障。 1、评价项(1):要求建立全院统一管理的标本字典和标本采集记录。在前4级功能要求中,各个检验科室可以分别设置自己的检验字典,临床科室分别到各个科室的字典中查找对标本的要求和标本采集记录是符合要求的。但在本级中,标本字典和标本采集记录要求全院采用统一的方式进行管理,临床科室的系统也不必再与在不同的检验系统进行接口。 统一的标本字典与标本采集记录管理机制可以有多中实现方式。如: 集中字典与记录方式。即各个检验科室的系统都使用全院统一的一个标本字典、使用统一的标本采集记录,科室自己不再有自己的字典和标本记录。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各个科室的信息能够及时为临床共享,没有数据的延迟和冗余。但在实现时需要各个科室的系统能够很好协调,使用统一字典的系统也有比较紧密的耦合性。 分散记录与复制方式。即各个检验科室的系统仍然使用自己的检验标本字典和标本采集记录。同时医院中有一个公共字典与标本采集记录,其数据来源是各个部门生成数据或数据变化时同步更新这个公共字典与记录。这种方法优点是各个检验科室的系统还是比较完整的系统,便于管理与内部的系统升级。但这种方法需要进行数据同步,信息的及时性不易保证。此外这种方法在出现数据传输问题时需要核对公共字典、公共记录与各个检验可是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处理相对复杂。 2、评价项(2):要求系统在采集标本时能够根据检验项目内容、标本采集时间等内容进行核查,以确定符合标本采集要求的条件。例如一些常见的检验项目要求采集标本数小时之前禁食,如果患者在这时间内有通过进食或通过输液等方式使用过蛋白等药物则会影响检验结果。在进行标本采集之前,系统可以利用整个信息系统中的医疗记录数据查询知识库,一旦发现采集标本的条件有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及时给出提示。 实现本考察项目5级功能的环境条件在前一级的基础上增加核查知识库。
05.02.6(6级基础项) 能够提供与患者用药、生理周期、检验项目等相关联的自动核对,避免获得不正确标本:
本考察项目6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6级时,本考察项目所实现的功能必须达到或超过6级所列的功能,且应用范围要求超过80%。 评价项:要求系统能够在标本的采集前综合检验项目、患者用药医嘱、患者的体征记录、标本要求等信息,对要采集标本的条件进行核对与判断,当出现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情况时,系统应该及时给出提醒。系统还应该能够给出采集前应该由标本采集者人工核对的内容清单,例如询问患者是否空腹、观察采集血液的肢体是否正在输液、所输液体是否会影响检验结果(在输葡萄糖液体的一侧肢体采集血糖项目检验所需的血液会影响检验结果)等。 为保证采集的检验标本符合要求,检验项目字典、检验标本字典的内容可以非常多,类似一个知识库。通过这个字典中列出的条件,系统才能够对相关的治疗、饮食、生理体征进行综合核对。目前有关的知识库还在不断的探索和建立之中,一些医院从保障医疗安全和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出发,针对一些容易发生问题的项目和条件制定了检查与核对的原则。随着人们对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关注,这些核查条件也将不断地完善。 实现本考察项目6级功能的环境条件同前一级。
05.02.7(7级基础项) 支持获取本医疗机构以外的检验申请并能够接收这些申请对应的标本:
本考察项目7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7级时,本考察项目所有功能都必须实现,且应用范围要求超过80%。 评价项:考察本项目7级功能的要点是看系统是否通过网络环境获取外部的检验申请,是否实现了相关的患者ID对照、项目对照,以及对申请内容的理解与转换。同时,还需要看在医院外部采集的检验标本传送的医院的检验科室时,系统能够完成申请与标本的对应与核对,是否能够直接利用标本的标识或在对标本的标识进行转换处理后进行后续的检验分析工作。 实现本考察项目7级功能的环境条件是:①具有医院外部申请医学检验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环境;②医院内部的系统具有对外部申请中的患者、项目等信息对照的处理功能;③有常规的医疗机构之间相互承担医学检验服务的常规机制与管理体系。
------------------------------------------------------------------------------------------------------
三、报告生成部分
医院运行基础数据:检验项目人次数:
------------------------------------------------------------------------------------------------------
05.03.1(1级选择项) 汇总:
(1) 输入数据后在本地产生报告单:
(2) 可用文件或移动存储设备方式导出检验报告:
(2) 可用文件或移动存储设备方式导出检验报告:
05.03.2(2级基础项) 汇总:
(1) 能根据检验仪器采集数据自动形成报告:
(2) 产生报告单在检验科内共享:
(2) 产生报告单在检验科内共享:
本考察项目2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2级时,本考察项目所实现的功能必须达到或超过2级所列的功能,且要求应用范围超过80%。 1、评价项(1):考察检验报告是否能够直接利用从检验仪器采集的结果数据自动进行处理。这个处理过程包括了检验结果与申请数据的匹配与对照、检验结果单位的转换、二次生成结果的计算处理、报告格式的调整等等。然后再看洗系统是否能够自动生成符合格式要求的报告。 2、评价项(2):主要是要求检验科室的信息系统能够将检验科室的各个检验分析设备、各个医生审查报告计算机、检验标本与申请处理计算机都通过科室范围的网络连接在一起。在这个系统能够在科室范围内统一存储与管理检验报告数据。科室内各个工作环节的计算机都能够访问所记录的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单在检验科室内部应用最广泛的就是为报告的审核提供及时、在线的历史检验报告搜索与显示处理功能。 实现本考察项目2级功能的环境条件是:①检验科室建立了科室范围的局部网络环境;②检验分析仪器是数字化的,检验信息系统能够通过网络或专用的数字传输接口采集检验仪器记录数据;③在检查科室的系统中有检验审核过程实时检索与显示历史检验报告的规则;④检验科室由统一的检查字典和数据共享相关的标准。
05.03.3(3级基础项) 汇总:
(1) 检验报告供全院共享:
(2) 有检验结果是否正常的提示:
(3) 检验报告能够与临床检验申请自动对应:
(2) 有检验结果是否正常的提示:
(3) 检验报告能够与临床检验申请自动对应:
本考察项目3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3级时,本考察项目所实现的功能必须达到或超过3级所列的功能,且要求应用范围超过80%。 1、评价项(1):要求检验科室在检验结果一旦完成审核,及时生成检验报告并将报告数据传送给全院的所有部门。这些数据应能够代替纸张检验报告的功能。在这个级别中临床科室重现检验报告的软件可以是临床科室系统内部的处理模块,也可以是通过界面集成方式调用的检验科室报告显示模块。 2、评价项(2):要求在提供给其他科室的检验报告中,应能够根据检验字典数据库中的信息,自动判断检验结果是否在正常范围,同时在检验报告中明确表示这些结果是否正常以及参考值。 3、评价项(3):这项要求有两个要点:一是能够将检验报告与临床的检验申请进行自动的匹配对照。二是让临床科室能够从自己下达的检验单申请出发,查询到这个申请所产生的检验报告。 实现本考察项目3级功能的环境条件是:①门诊、病房与检验科室的信息系统能够通过网络连接,即具有在全院范围内运行的网络与系统环境;②门诊、病房的信息系统具有集成检验科室检查结果信息的功能,通过界面集成或数据集成方式系统都可接受;③门诊和病房的系统与检验科室的系统使用共同的检验字典,或能够通过转换相互之间理解这些检验结果记录中的内容、参考值等信息的含义。
05.03.4(4级选择项) 汇总:
(1) 报告审核时有自动提示:
(2) 报告数据可供全院使用:
(3) 发出报告中有正常范围提示:
(4) 检验报告包括必要的数值、曲线、图像:
(2) 报告数据可供全院使用:
(3) 发出报告中有正常范围提示:
(4) 检验报告包括必要的数值、曲线、图像:
本标准“检验报告”考察项目的功能实现后,检验科室的报告审核工作能够更加可靠,检验报告的共享范围不仅是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还扩大到了其他的检查科室、治疗科室和医院的管理机关等一切需要检验结果的其他部门,报告的内容也更加全面。这些检验报告数据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标准要求首先完全实现前级的功能,即系统应该实现3级及以前各级的数据采集、数据共享功能,同时要求实现本级所要求的4项基本功能。 1、评价项(1):要求检验科室审核检验报告的过程中,系统能够自动将患者对应检验项目的历史记录检索出来并显示在报告审核屏幕上,同时可以根据检验仪器的质控数据、事先设定的规则对结果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出提示。 2、评价项(2):这项功能要求的检验报告的共项范围达到全院任何需要的部门,同时要求共项的方式是报告数据级别的共享。达到这个级别时,仅仅利用界面集成方式的共项已经不能满足本级的要求。 3、评价项(3):此功能要求所有使用检验报告的部门在获得检验报告的结果时,报告中还应该有检验结果是否正常以及结果正常范围和相关条件的说明。 4、评价项(4):检验报告包括必要的数值、曲线、图像。这项要求主要是针对一些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表达检验结果的特殊项目。在一些血液病有关的检验项目、病理报告以及一些需要提供变化过程曲线的项目中,提供用曲线、图片等方式检验结果对于临床分析病情有很重要的作用。检验系统达到本级功能时,应该满足这些检验报告结果的表达方式要求。 实现本考察项目4级功能的环境条件与前一级相同。
05.03.5(5级基础项) 汇总:
(1) 检验报告纳入全院统一数据管理体系:
(2) 能够根据检验结果、历史检验情况自动进行报告是否需要人工审核的判断,可根据性别、年龄、诊断、历史检验结果等情况自动给出检验结果性质的判断:
(2) 能够根据检验结果、历史检验情况自动进行报告是否需要人工审核的判断,可根据性别、年龄、诊断、历史检验结果等情况自动给出检验结果性质的判断:
本考察项目5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5级时,本考察项目所实现的功能必须达到或超过5级所列的功能,且要求应用范围超过80%。 1、评价项(1):此功能要求对医院的全部检验报告进行统一的管理。这就要求医院中的所有提供检验服务的科室和实验室都支持统一的检验相关标准。为全院提供的检验报告内容,不仅需要包括检验结果的数据,还要求以一定的格式形成报告。各个利用检验报告的系统能够利用所提供的数据,重现出符合医疗管理要求的,完整的检验报告。 统一的检查报告管理体系并不是一定要求将所有检查所产生的检验报告集中存储,这些数据仍然可以保存在不同的服务器中,但是要求这些数据能够由统一管理的索引进行查询、有统一管理的数据访问接口或传输工具供需要的系统进行使用。 2、评价项(2):这项要求实际是要求系统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给出分析与判断,由信息系统对所有检验结果是否可靠进行分类,将出现问题比较大(主要指可能出现错误)的结果列出。实现这个功能降低检验结果的错误率由实际意义。一些大型医院每天上午的检验结果数量可以达到上万个,如此多的结果如果依靠人工来进行审核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在实际工作中,那些可能出现错误的结果完全有可能淹没在大量的数据中而降低了被发现的概率。信息系统如果根据一定的规则将那些高风险的结果提出让审核人员重点关注,将有可能降低漏审有问题结构的概率。 判断结果的可靠性通常是比较复杂的过程,有时需要多种信息综合的判断,本标准所列出的需要参考的患者性别、年龄、诊断、历史结果等信息是常用综合判断参考内容。 实现本考察项目5级功能的环境条件是:①各个科室和各种检查都能够与统一的检验记录数据查询索引连接,或能够将检验记录数据复制的统一的结果管理存储系统中;②全院或各个检验系统有长期存储检验结果记录的系统与设备;③医院中有针对检验结果访问所建立的数据安全访问控制制度,并将这些制度的规则融合到具体的访问控制软件中;④各个检验科室有数据审核风险判断规则。
05.03.6(6级基础项) 汇总:
(1) 检验审核、结果状态能够与临床共享:
(2) 支持检验过程闭环监控:
(3) 可实现患者历史检验结果分析:
(2) 支持检验过程闭环监控:
(3) 可实现患者历史检验结果分析:
本考察项目6级功能是基本项,医院整体应用水平等级达到6级时,本考察项目所实现的功能必须达到或超过6级所列的功能,且要求应用范围超过80%。 1、评价项(1):实现这个功能要求是使检验科室的系统能够及时将检验报告产生过程的各个环节的状态同胞给临床科室,提供查询和跟踪这些状态的工具。 2、评价项(2):这个功能的重点两个方面,一是要求检验科室内部的信息系统应能够随时提供每个检验环节的情况,使科室的医生与管理者能够掌握检验工作进展情况,跟踪重点患者的检验标本的去向与检验项目分析工作过程的进展。另一方面是要求检验信息系统能够选择一些状态通报给医院的其他科室,使临床医生和其他科室也能够了解检验工作进展,动态地安排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3、评价项(3):此功能的实现主要在检验科室内部,系统应能够在需要时提供对患者同一检验项目的历史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绘制出变化曲线图,使医务人员直观了解变化的情况与趋势。在临床需要时,系统能够将分析的结果传送给到需要的部门或者提供数据工具使临床也了解患者有关检验内容的变化情况。 实现本考察项目6级功能的环境条件同前一级。
05.03.7(1级选择项)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