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欧宝app下载 ,
您现在的位置: 欧宝app下载>> 专题中心>> 药膳食疗

药膳学习资料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8日 点击数:次 字体:

  药膳概论
  中国药膳源远流长。古代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映了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在开始探索食物和药物的功用,故有“医食同源”之说。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朝,宫廷医生分为四科,其中的“食医”,即通过调配膳食为帝王的养生、保健服务。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载药膳方数则。约成书于秦汉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品种,如大枣、芝麻、山药、葡萄、核桃、百合、生姜、薏仁等。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亦载有一些药膳名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猪肤汤等,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专列有“食治”、“养老食疗”等门,药膳方十分丰富。据史书记载,至隋唐时期,我国已有食疗专著约六十余种,惜多散佚。唐代孟诜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对后世影响较大。
  至宋代,王怀隐等编辑的《太平圣惠方》论述了许多疾病的药膳疗法;陈直的《养老寿亲书》是我国现存的早期老年医学专著,在其所载的方剂中,药膳方约占70%。该书强调:“凡老人之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元代御医忽思慧所著的药膳专书《饮膳正要》,药膳方和食疗药十分丰富,并有任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等内容。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了许多药膳方,仅药粥、药酒就各有数十则;明代高濂的养生学专著《遵生八笺》,也载有不少养生保健药膳。清代的药膳专著各有特色,如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介绍了药用食物七门三百余种,章穆的《调疾饮食辩》所涉及的药用食物更多,袁枚的《随园食单》介绍了多种药膳的烹调原理和方法,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中则列出老年保健药粥百种。
  药膳的品种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正在不为增加,如药膳罐头、药膳糖果等。结合现代科研成果制成的具有治疗作用的食品、饮料,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既有适合糖尿病、肥胖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服食的药膳食品,也有适合运动员、演员和矿工等服食的保健饮料,还有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或用于老人延年益寿的保健食品或药膳。
  中国药膳开始走向世界,不少药膳罐头和中药保健饮料、药酒等已销往国际市场。有的国家已经开设药膳餐厅。国际上一些学术界和工商界人士十分关注中国药膳这一特殊食品,希望能开展这方面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中国药膳将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
  第一节 什么是药膳
  中华药膳在中国菜中独具特色,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如《内经》中记载了“半夏粳米汤”,《金匮》中记载了“当归羊肉汤”,经历代医家的整理、收集,逐渐发展成今天这样内容丰富,疗效肯定,影响深远的保健方法。现代营养学的研究又大大推进了药膳的发展。其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将中药材经过严格的加工,与传统烹饪原料结合而烹制成的可口菜肴、 在进餐的同时起到冶病养身的作用。
  药膳在中国源远流长,历来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其取材广泛,用料考究,制作严谨,品种丰富,风味独特。药膳选取入食的药材一般以植物性原料居多,经过前期加工,去除异味而后方可使用。在配料时一般因人而异,根据就餐者各人不同的生理状况配以不同的药材,以达到健身强体,冶病疗伤的功用。中药与食物相配,使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所以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且易于普及,取材广泛,可在家庭自制,是中药的一种特殊的、深受百姓喜爱的剂型,有助于防病治病及疾病康复。
  第二节 食物的性能
  食物的性能,又简称食性、食气、食味等,是指食物的性质和功能,是认识和使用食物的重要依据。各种食物由于所含的成分及其含量多少的不同,因此对人体的保健作用也就不同,从而表现出各自的性能。食物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方面。
四气五味
  【食物的四气】 食物的四气,是指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也称四性,因为凉仅次于寒,温与热性质相近,所以实际上是寒、热两个方面的性质。确定食物“性”的依据和药物是相似的,只是对象不同而已。也就是说,食物的性是从食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中概括出来的,与食物的食用效果是一致的。一般而言,寒凉性质的食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平肝安神、通利二便等作用,如西瓜、苦瓜、萝卜、梨子、紫菜、蚌蛤等,主要适用于热性病证,临床表现为发热、口渴心烦、头晕头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等;此类食物也是素体阳热亢盛、肝火偏旺者首选的保健膳食。温热性质的食物,有温中散寒、助阳益气、通经活血等作用,如姜、葱、韭、蒜、辣椒、羊肉、狗肉等,适用于寒性病证,临床表现为喜暖怕冷予肢体不温、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薄等;此类食物又是平时怕冷的虚寒体质者适宜的保健膳食。还有一类食物,其寒热性质不太明显,则称为平性,具有平补气血,健脾和胃等功效,无论寒证、热证均可使用,也可供脾胃虚弱者保健之用。
  【食物的五味】 食物的五味,是指食物具有酸、辛、苦、甘、咸五味。五味的实际含义不只是味觉的概念,更主要还含有功能的内涵。不同味的食物,其功效各异。一般说来,酸味,包括涩味,有敛汗、止泻、涩精等作用,如梅子、胡颓子等,合理食用,可用于多汗、久泻、遗精滑精等病证,多食则引起筋脉挛缩;酸味与甘味合用,又能生津止渴,可用于津伤口渴;苦味,有清热泻火、止咳平喘、泻下等作用,如苦瓜、青果、枸杞苗等,用于热性病发热、烦渴、气逆咳嗽喘气、呕哕诸症,多食则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滑泻;甘味,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等作用,如栗子、甜杏仁、南瓜、葡萄、大枣、饴糖等,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神疲乏力、饮食减少、脘腹疼痛等症,多食则窒塞、滞气,使人满闷不适;淡味附于甘味,常甘淡并称,有利尿除湿作用,如薏米、荠菜、冬瓜等,常用于水湿内停水肿、小便不利等症;辛味,包括芳香、辛辣味,有发汗解表、行气、活血、化湿、开胃等作用,如葱、生姜、薤白、玫瑰花、茉莉花、胡椒等,对于感冒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以及肝胃气滞饮食不香、胃脘不适、胁肋胀痛等病证较为适宜,多食则散气耗津;咸味,主要有化痰软坚散结作用,如海带、紫菜等,用于痰瘀互结引起的病证,如痞块、瘰疬结核、瘿瘤等病证,多食则气血凝滞。除此之外,醋的酸、糖的甘、香料的辛、盐的咸,又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有调味、增进食欲的作用。每种食物所具有的味可以是一种,也可以兼有几种。
  食物的升降浮沉
  食物的升降浮沉,是指食物的作用趋向而言。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功能活动有升有降,有浮有沉。升与降、浮与沉相互失调或不平衡,可导致机体发生病理变化。如脾气当升不升,则浊气下降,表现为脱肛、子宫脱垂等下陷的病证;胃气当降不降,则可表现为呕吐、呃逆等气逆病证。利用食物本身升降浮沉的特性,可以纠正机体的升降浮沉的失调。一般来说,食物的升降浮沉与食物的气与味有密切的关系,即食物的气味性质与其阴阳属性决定食物的作用趋向。凡食性温热、食味辛甘淡食物,其属性为阳,其作用趋向多为升浮,如姜、蒜、花椒等;凡食性寒凉,食味酸苦咸的食物,其属性为阴,其作用趋向多为沉降,如杏仁、梅子、莲子、冬瓜等。在常用食物中,沉降趋向的食物多于升浮趋向的食物。
  食物的归经
  食物的性能也表现在归经上。食物的归经是指食物主要对人体某些脏腑及其经络有明显选择性的特异作用,而对其他经络或脏腑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它是根据食物被食用后反应出来的效果,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掎生理病理特点概括得来的。如生姜、桂皮能增进食欲,萝卜、西瓜能生津止渴,而胃主受纳,又喜润恶燥,食欲减退、津少口渴之症属于胃,故以上四物归属胃经;柿子、蜂蜜能养阴润燥、缓和咳嗽喉燥,咳嗽咯痰之症属于肺,故以上二物归属肺经;枸杞子、猪肝能治夜盲、目昏,海蜇、茼蒿能治头晕目眩,而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视明,肝热上升则目赤肿痛,诸症皆属于肝,故以上四物归属肝经。而如胡桃仁、甜杏仁、香蕉之类,既能润燥止咳,又能通利大便,且所治之肺燥咳嗽、肠燥便秘之症属于肺与大肠,故以上三物归属肺与大肠二经。
  以脏补脏
  以脏补脏是指用动物的脏器来补养人体相应的脏腑器官,或治疗人体相应脏腑器官的病变,又称以脏治脏、脏器疗法。如用猪肝来补肝明目,用猪肾来补肾益精,用胎盘治疗不孕症等。前人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观察到许多动物的脏器不仅在外部形状和解剖结构上与人体相应的脏器形似,而且在功能上也与人体相应脏器相近,从而对相应脏腑有补益或治疗作用。各种动物脏器对人体脏腑器官的作用,各有偏重,如有的偏于补气,有的重在补血,有的偏于补阳,有的偏于养阴。因此,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其特点和人体脏腑器官的具体情况来考虑。但须注意,并非所有的动物脏器都可以用来补养人体的脏器,特别是一些动物的腺体和淋巴组织,如猪的肾上腺、甲状腺等,或对人体有明显的损害,或有比较严格的剂量限制,均不可作为食物使用。
  第三节 药膳的分类
  药膳一般是按原料的性质和制作方法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米面食类:以米、面粉为基本原料,制成的馒头、面条、米饭、汤圆、包子、馄炖等各种饮食。
  2.菜肴类:以肉菜为基本原料,可以制成冷菜、蒸菜、炖菜、炒菜、炸菜、卤菜等各种食品。
  3.粥食类:以米、麦、豆等为基本原料,加入其他成分如枸杞子、山楂、百合等煮成的半流体饮食。
  4.糕点类:此类药膳是按糕点的制作方法制成的,花样繁多。如茯苓饼、栗子膏、核桃稣等。
  5.汤羹类:以肉、蛋、奶、海味品等原料为主,煮、炖、褒而成的较稠厚的汤液。
  6.饮料类:将药物和食物浸泡和压榨,煎煮或蒸馏制成的一种专供饮用的液体。如山楂汁、秋梨汁、萝卜汁等。
  7.茶类:将药物直接冲泡而成的液体,如菊花茶、决明子茶、山楂茶等。
  8.蜜饯类:以植物的干、鲜果实或果皮为原料,经药液煎煮后,再加入适量的蜂蜜或白糖而制成。
  第四节 药膳的特点
  药膳是药物与食物巧妙结合而配制的食品。通过烹调加工,制作出既具有食品作用,也具有药品作用的美味佳肴,是中医饮食保健的一大特色。药膳食疗从营养学角度来讲比普通食品更优越,并具有鲜明的    特点:
  1、药膳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注重辨证用料,凡是气虚的,当用补气药膳;凡是血虚的,当使用补血的药膳。作为辅助治疗,使药物与药膳相互补充,相互辅佐,有异曲同工之妙。
  2、食物的选择突出本草学理论的特点。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食品,热性病选择寒凉性质的食品,如防治中暑用冬瓜、苦瓜、绿豆等;而寒性疾病选择具有温热性质的食品,如腹中冷痛使用肉桂、茴香等。
  3.药膳以传统的烹调艺术为手段,通过蒸、煮、炖、浸泡等方法,尽可能地保证食物成分不被破坏,充分发挥食品、药物的医疗保健作用。
  4.药膳以辅助治病、保健和强身为目的。药膳与治病服药不同,它是在治疗疾病期间通过适当的进食,对疾病加以调养,增强体质,辅助药物发挥疗效。对于无病之人,药膳还可以起到防病强身的作用。
  第五节 药膳的原料怎么来选择
  药食并用的食物是药膳选择原料的广泛来源,这些在实际烹饪中采用的干果类数不胜数,多方变化。据史书记载,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用大枣为药物原料的处方就达58首之多。明代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则在大枣条目下收有十九首方剂,由此可见其药食并用的重要性了。
  (一)广义的药膳原料选择:
  凡是日常人们饮食所用的食物类,通通属于药膳的可选原料,不论是五谷杂粮,或豆类、小杂粮、水果及其干果类、各类蔬菜类,都可用作食疗和药膳的选料。此外在动物类的禽兽、家畜或水产海味皆在选料的范围。
  (二)狭义的药膳原料选择:
  在这类原料中往往牵涉到中草药类的药食并用之品,例如山药既属日常生活用的食品,也是药用的补肾健脾的良药,贝母苦杏仁经过炮制,便成了祛痰镇咳的有效药膳了。阿胶是驴皮加工而成,配伍乌鸡肉则具有良好的补血养血和美容的效果。综观中草药类的药食原料,不少于200余种,据研究表明中草药常用的东西,一般有600余种,其中1/2就是食用之品。那末配伍其它食物,加工成药膳,则其种类便相当可观和繁多了。
  (三)调料和饮料类原料:
  人们日常生活所用的糖、酒、油、盐、酱、醋等均属药膳的配料,尤其饮料酒类,是制药膳必不可少的原料,各类香味品配伍于药膳内的调味品,而能增加药膳的美味,并且可提高药膳的成品的功能,故而尤为人们所欣赏。各类蜂蜜、蔗糖都是运用于药膳的制作工艺的佳品。此外非蔗糖类的甜味剂,如蛋白糖、甜叶菊等便是近代科学特制的新型调味品,实际采用于药膳中可以说大有为药膳增辉的效果,原因是有些人(糖尿病人等)禁忌用糖或不想吃糖者,便多了一类调味的选择。
  第六节 常用食补药物
  补气药:用于补虚扶弱、消除衰弱。人参3-10克(每日用量,下同)、党参12-30克、黄芪15-30克、  山药15-30克、白术3-10克、大枣6-15克、蜂蜜30克。
  补阳药:以补肾阳为主。鹿茸1-3克、人胞10-30克、冬虫夏草3-10克、核桃10-30克、益智仁3-10克、淫洋藿10-30克、鹿肾30克、狗肾30克、海马6-12克、海龙6-12克、韭子10克。
  补血药:地黄9-30克、当归3-6克、枸杞子6-12克、桑椹15-30克。
  补阴药:养阴润燥。百合9-12克、芝麻9-30克、银耳3-9克。
  理气药:橘皮10克、薤白9-15克、玫瑰花6-9克、荔枝核3-10克。
  理血药:活血化瘀。槐花6-15克、白茅根9-15克、藕节30-60克、丹参6-30克、红花3-15克、月季花3-6克、丝瓜10-30克。
  消导药:消食导滞、帮助消化。山楂9-12克、鸡内金3-10克。
  第七节 药膳应用原则
  药膳具有丰富饮食、保健养生、治病防病等多方面的作用,在应用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不应滥用。应正确对待药膳与药物的关系。药物是去病救疾的,见效快,重在治病;药膳多用以养身防病,见效慢,重在养与防。食物疗法不能代替药物疗法,但是药膳在保健、养生、康复中却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慢性病、老年病,还有部分妇、儿疾病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得到保养调理与治疗。中医治病方法很多,如药物、食疗、针灸、按摩、气功、心理、音乐、药浴等,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应视具体人与病情而选定合适之法,不可滥用。
  药膳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疾病、疾病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药膳,对症立方用膳。
  1.因证用膳:中医讲辨证施治,药膳的应用也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如血虚的病人多选用补血的食物大枣、花生,阴虚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百合、麦冬等。只有因证用料,才能发挥药膳的保健作用。
  2.因时而异:中医认为,人与日月相应,人的脏腑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意思是说在采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时,应避开寒冷的冬天,而采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时,应避开炎热的夏天。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药膳。
  3.因人用膳:人的体质年龄不同,用药膳时也应有所差异,小儿体质娇嫩,选择原料不宜大寒大热,老人多肝肾不足,用药不宜温燥,孕妇恐动胎气,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这都是在药膳中应注意的。
  4.因地而异: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生活习惯有一定差异,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亦有不同,有的地处潮湿,饮食多温燥辛辣,有的地处寒冷,饮食多热而滋腻,而南方的广东饮食则多清凉甘淡,在应用药膳选料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八节 食疗与慢性病
  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食治方》中,:“安身之本,秘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依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孙思邈的这一段论说,把食物和药物的不同作用,讲得很透彻。
食物疗法为什么适宜于慢性病?它对慢性病能起什么作用?这是广大慢性病人十分关心的问题。
对慢性病,有各种治疗方法。如:药物疗法、气功疗法、针灸疗法、食物疗法、体育疗法、按摩疗法等等,其中食物疗法还是重要的一种。因为它本身可以自成一法,又可与其他疗法配合起来,使它收到更好的效果。
  由于慢性病的病期很长,因此,对付它的办法,就要求有持久性。食物疗法就有较好的持久情,特别是其中的“蜜”、“膏”、“汁”、“露”、“茶”,持久作用更好,可以经常作用于病体。药物疗法的效果快,是它的优点,但药物性偏,可暂而不可久。加上多数药物苦口难吃,久服碍胃或产生其它副作用,因此多数病人都怕长期服药。食物疗法则不同,可以根据各人的胃口和病情,变换花样,慢性病人乐于接爱。如果配制得法,烹制有方,还能增进病的食欲,对整体有利。我国各地有一些传统名菜,例如常州的叫花子鸡、武汉的八封汤,就是从食疗处方中发展起来的。为了对不同的病情,增强疗效,中医也选择一些与食物气味相适宜的药,配制成食疗复方,通过烹调的技巧,也能使病人乐于使用。
  食物疗法对慢性病人究竟能起什么作用呢?
  食物疗法对慢性病人既起到“治病”又能起到“养生”的双重作用,对于一时难于治愈的慢性病,正是十分需要的。它在作用于疾病的同时,还可以调节有病器官的生理功能增强整体的抗病能力,所以,有的食物可以在治疗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收到明显的效果;有的食物可以配合其它疗法,起辅助治疗作用;有的食物看来,是普通的蔬菜和水果,但由于这些食物的性味不同,对某些慢性病,各有其适应性,常吃也能使病人受益。
  食物的种类很多,随着季节的变化,出产期的不同,又各有其特色,使人有四季常新之感。例如:丝瓜能清热通络,荠菜能养肝止血,绿豆能清热解毒,红枣能健脾利湿等等。这些性能,能对不同的疾病,起着不同的治疗作用。食物又有养生的作用,它能够增强整体或某一器官的生理功能,对功能降低或功能偏胜的器官,有补养和调节作用。例如:猪肝能补肝明目;牛肉能健脾暖胃;水鸭能补虚滋阴;鳝鱼能祛风胜湿等等。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食物中含有不等量的蛋白质、脂肪、脂肪、脂肪糖类、各种无机盐和各种维生素等成分的缘故。
  由此可见,对于慢性病人来说,食物疗法是比较理想的一种疗法。用食物和平之性,治疗缓慢之疾,适宜而平衡。中医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法,食疗之法,正是治本之法。
  第九节 老年小孩选用药膳各不同
  人的体质年龄不同,用药膳时也应有所差异,小儿体质娇嫩,选择原料不宜大寒大热,老人多肝肾不足,用药不宜温燥,孕妇恐动胎气,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具体来说:
  少儿的应用原则
  少儿就用原则与成人比在生理上最主要的区别是少儿处在不断的生长、发育阶段,尚未成熟与完善,属于稚阴稚阳,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易于出现热症、阳症,处于生长期需较多的营养物质,且小儿脾胃不足,过食生冷、油腻之品极易损伤脾胃,引起消化不良。因此小儿的饮食应少温补,多样化,富有营养,易于消化,且尤其应注意时时呵护脾胃,以补后天之本。
  中年人的应用原则
  青年时期人体脏腑功能旺盛,各器官组织都处于鼎盛时期。中年期是一个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脏腑功能逐渐由强而弱,而这个时期的许多人又肩负工作、生活两副重担,往往抓紧时间拼命工作,自恃身体好而忽视了必要保养。中医认为过度劳体则伤气损肺,长此以往则少气力衰,脏腑功能衰败,加速衰老;而过度劳心则阴血内耗,出现记忆力下降,性功能减退,气血不足,久而久之出现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各种疾病。而中年人的身体状况本身不如青年时期,所以中医很注重中年人的保健调养。《景岳全书》指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有创根基,尚于强半”。中年时的补养不但使中年时期身体强壮,也可防治早衰。通过药膳选用补肾、健脾、舒肝等功效的食物,可达到健肤美容、抗疲劳、增智、抗早衰、活血补肾强身的作用。
  老年人的应用原则
  老年人由于大半辈子的忙碌奔波,过度劳心劳体,出现脏腑功能的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出现了脏腑功能的减退和气血津液的不足,加之青壮年时期所遗留的一些病根,往往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出现心、肝、脾、肺、肾的不足,表现出体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头晕、失眠、性功能减退、腰酸腿软、腹胀、纳差、便秘等。又夹有实证,血脉不通畅,痰湿内阻,出现骨质增生、动脉硬化、组织增生等。此时的饮食治疗应以补养为主。但老年人的补养与年轻人不同,不是一时能达到疗效,应长期坚持,应清淡,熟软,易于消化、吸收,可适当多服用具有健脾开胃、补肾填精、益气养血、活血通脉、通便及延年益寿 作用的药粥、汤等药膳。
  第十节 你吃的食物是凉寒性还是温热性的?
  现代医学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祖国医学讲究食物的性味。其实,“医食同源,药食同行”,两者都讲究才起到祛病健身的目的。凡体质偏热者忌吃温热性食物,以免“火上浇油”,而适宜于吃凉寒性食物,以便热症寒治。凡体质虚寒者,忌食凉寒性食物,可进食温热性食物,以温散寒。
  粮豆类
  温热性:面粉、莅麦、豆油、酒、醋等;
  平性:糯米、粳米、玉米、黄豆、黑豆、豌豆、赤小豆等;
  凉寒性:小米、荞麦、大麦、绿豆、豆腐、豆浆等。
  瓜菜类:
  温热性:生姜、大葱、大蒜、韭菜、芥子、胡椒、胡萝卜、香菜等;
  平性:包菜、菜花、藕、山药、白萝、甘薯、马铃薯、葫芦、南瓜、西红柿、蘑菇等;
  凉寒性:芹菜、苋菜;菠菜、油菜、白菜、冬瓜、黄瓜、甜瓜、西瓜、苦瓜、竹笋、芋头、茄子等。
  果实类:
  温热性:龙眼、荔枝、莲子、核桃、花生、栗子、乌梅、杨梅、樱桃、石榴、木瓜、橄榄、李子、桔子、桃等。 平性:大枣、苹果等;
  凉寒性:梨、山渣、菱角、柑子、百合、香蕉、甘蔗、柿子等。
  肉蛋奶类:
  温热性:羊肉、狗肉、鹿肉等;
  平性:猪肉、鹅肉、雁肉、鸽肉、牛奶、鸡蛋等;
  凉寒性:兔肉、鸭肉、鸭蛋。
  水产类:
  温热性:黄鳝、虾、草鱼等;
  平性:鲤鱼、银鱼、大黄鱼、泥鳅等;
  凉寒性:鳗鱼等。
  第十一节 夏季如何进补?
  人们一般习惯于冬令进补,其实夏季也是需要进补的。夏天,昼长夜短,睡眠、休息时间相对减少,再加上天气炎热,出汗多,营养物质也随汗液排泄,体力消耗比其它季节要大,而同时消化功能大多有所降低,进食减少。所以,许多人到了夏天就会瘦一些,而体质也会有所下降,出现“无病三分虚”的现象。可见,夏令进补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平时体质较差、营养不良、大病初愈、年老体弱的人,更应适当进补,以增强体力,提高抗病能力。
  那么,夏季该如何进补呢?夏天,人们出汗较多,气随汗泄,常以气虚津亏为多见,表现为短气乏力、倦怠懒言、口燥咽干、头晕眼花、手足心热、便干不畅、舌红少苔,脉细无力而稍数。如有必要药补,需在中医的指导下,选用一些益气、生津的滋补品。一般家庭进补应采用食补。夏天应以素食为主,注意饮食的科学搭配,适当增加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鱼、肉、蛋、豆类,多喝些荤素搭配的汤类,多喝些粥(如绿豆粥、赤豆粥、冬瓜粥等)。平时,多吃些水果,自己也可以做些清凉而有营养的饮料,如百合汤、莲子汤、绿豆汤、红枣米仁汤等,常喝必大有裨益。总之,夏令进补当清补。
  第十二节 药膳食品的十种烹调方法
  1.炖:有隔水炖和不隔水炖之分。隔水炖是加好汤和料封口,把容器放入锅中,武火炖3小时即可;不隔水炖为直接武火煮沸,撇去浮沫,再用文火炖至酥烂。
  2.熬:先在锅内加底油烧热后,放入主料稍炒,再加汤及调味品,后用文火煮烂。
  3.烩:将多种原料用汤和调料混合烹制成的一种汤汁菜。
  4.汆:将汤和水用武火煮沸,投下药料及食料,加以调味即可。
  5.焖:先在锅内放油,将食物和药物同时放入,炒成半成品,加姜、葱、花椒、汤及调味品,盖锅盖,用文火焖烂。
  6.烧:将原料放入有少量油的锅中加调料煸炒,进行调味调色,待颜色转深放入调味品及汤(或水),用文火烧酥烂后,武火收汤稍加明油即可。
  7.蒸:就是将食物与药物拌好调料后,放入碗中,利用水蒸气加热烹熟的方法。
  8.煮:将原料放入锅内,加适量汤或水,先用武火烧开,改文火烧熟即可。
  9.卤:先调好白卤或红卤,然后将原料加工,放入卤汁中,用文火煮烂,使渗透卤汁至酥烂。
  10.炸:将油用武火烧至七八成熟,再将原料下锅,注意翻动,防过热烧焦,通常炸至橘黄色即可。
  第十三节 药膳小知识
  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药膳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所以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因而中国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第十四节 菜肴加进中药材究竟补啥
  中药材药性有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之分。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根据每味中药不同的“气”和“味”,对不同身体状况和体质者对症下药。一桌就餐者,各人体质状况不可能都相同,显然每款药膳并非人人皆宜。如“沙参玉竹老鸭汤”,适用肺燥、干咳、便秘等患者,可对阳虚、寒痰者则适得其反;有些补益类中药材,正常人多吃会产生头晕、烦躁、口干、流鼻血等副作用;有些药膳,老人食之补益身体,而小孩吃了可能会引起性早熟等不良后果。
药膳中加入何种中药材、其分量是多少、又适用哪些人群等,应该遵循中医辩证施膳,因个体而异。
  第十五节 小议药膳
  药膳原本不属于普通的膳食,而是中医食疗性膳食的一个组成部分。膳食的形式涉及各种菜肴、羹汤、粥饭、膏滋、糕点、米面食品、酒类、饮料等,食品类型十分广泛。加用中药的膳食称之为“药膳”,始于西周时期宫中官职人员掌管帝王的膳食保健工作。涉及药膳的书籍诸如《伤寒杂病论》、《千金方. 食治篇》、《养老奉亲书》、《饮膳正要》等。
  药膳不仅具有可食性,更因具有保健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它的应用遍及中华大地乃至世界各国友人。随着人们健康保健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要求追逐回归自然的步伐,我们将介绍有关药膳的常识性知识,以飧读者。
  药膳的原料 药膳的原料主要分为食物和中药两部分。食物的种类十分广泛,涉及人们常见的“谷肉果菜”,如各种谷物粮食和薯芋、豆类;禽兽肉类,鱼类和龟鳖、蚌蛤、蟹虾,以及部分虫、蛇类;水果、干果和部分野果;各种蔬菜野菜。除此之外,调味品、香料、茶和代茶饮品实际上也属于食物。用于药膳的中药除用其功能外,应有不同程度的可食性,故不如食物那样广泛。它们必须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原料中药或经制备、烹饪的中药须无毒性,如党参、枸杞子、人参、白附片等。其次,原料中药或经制备、烹饪的中药可以咀嚼食下,如党参、山药、茯苓等;或者原料中药有较好的气味,比较适口,如小茴香、甘松、砂仁、草果、桂皮等。所以药膳应用的中药只是全部中药的一小部分。按中药功能分类看,主要分布在补虚药、温里药、化湿药、消食药中,其它类别中药较少。至于药性猛然、有毒的中药,绝不能用于药膳。由于一些中药是可食的,所以这一部分中药与食物有交差,即有一部分原料既是食物又是中药,即有营养作用,又有药物作用,在药膳中具有双重性质,是构成药膳的基础。
  药膳的配方 药膳的配方与一般食品配方不尽相同,它需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中医方剂组成的主次辅佐关系,一是膳食的调配原则。前者,在组成药膳配方时,对所使用的原料应有主次辅佐关系。后者,主要是指要使药膳既有中药的特点又要符合膳食的要求,有色、香、味、形、质等方面的美感。二者必须互相协调,有利于增强药膳的食疗效果。
  药膳配方主次辅佐关系,除与配方中各种原料的作用有关外,也和各种原料的用量蜜切相关。一般来说,居于主要地位的原料其用量应大于其它原料,而一般性食物原料如大米、面粉和某些蔬菜、肉类,由于膳食种类如粥饭、糕点、菜肴所决定,它们虽占有较大的分量,一般并不居于主要地位。
确定一种药膳的用量,首先是以一人食用为准,确定其总量,供一人一次食,或一日、二日食,作一日食的通常是分二次食用,供二日食的以此类推。在总量的范围内,按比例决定各种原料的用量。每种原料的一日用量,食物部分,按个人的食量确定,并参照食物的营养素含量和膳食营养标准;中药部分,参照中药学或国家药典规定。究竟一种药膳用多大的用量,要考虑药膳制作的可操作性。如做茶、做粥,可考虑用一次量;而做糕点,做一次用的就很不方便,应考虑供多日、多次食的用量。
  第十六节 药膳的配伍禁忌
  一、药物配伍禁忌
  药膳的主要原料之一是中药。目前临床应用的5,000多种常用中药中,有五百余种可作为药膳原料。如冬虫夏草、人参、当归、天麻、杜仲、枸杞子等。这些药物在与食物配伍、炮制和应用时都需要遵循中医理论,使它们之间的作用互相补充、协调,否则就会出现差错或影响效果。因此,中国传统医学对药膳应用有严格的禁忌。
  药膳的药物配伍禁忌,遵循中药本草学理论,一般参考“十八反”和“十九畏”。“十八反”的具体内容是: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的具体内容是: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以上配伍禁忌,可作为用药参考,但非绝对如此。在古今配方应用中也有一些反畏同用的,如党参与五灵脂同用可以补脾胃、止疼痛,这些必须要在有经验的临床医师的指导下应用。
  二、药物与食物配伍禁忌
  药物与食物的配伍禁忌是古人的经验总结,后人多遵从于此。其中有些禁忌虽还有待于科学证明,但在没有得出可靠的结论以前还应参照传统说法,以慎用为宜。一般用发汗药应禁生冷,调理脾胃药禁油腻,消肿理气药禁豆类,止咳平喘药禁鱼腥,止泻药禁瓜果。这些禁忌主要包括:猪肉反乌梅、桔梗、黄连、胡芡黄、百合、苍术;羊肉反半夏、菖蒲,忌铜、丹砂;狗肉反商陆,忌杏仁;鲫鱼反厚朴,忌麦冬;猪血忌地黄、何首乌;猪心忌吴茱萸;鲤鱼忌朱砂;雀肉忌白术、李子;葱忌常山、地黄、何首乌、蜜;蒜忌地黄、何首乌;萝卜忌地黄、何首乌;醋忌茯苓;土茯苓、威灵仙忌茶等。这些可供临床应用参考。
  三、食物与食物配伍禁忌
  古人对食物与食物的配伍也有一些忌讳,其道理虽不充分,但在药膳应用中可作参考。这些禁忌是:猪肉忌荞麦、鸽肉、鲫鱼、黄豆;羊肉忌醋;狗肉忌蒜;鲫鱼忌芥菜、猪肝;猪血忌黄豆;猪肝忌荞麦、豆酱、鲤鱼肠子、鱼肉;鲤鱼忌狗肉;龟肉忌苋菜、酒、果;鳝鱼忌狗肉、狗血;雀肉忌猪肝;鸭蛋忌桑椹子、李子;鸡肉忌芥末、糯米、李子;鳖肉忌猪肉、兔肉、鸭肉、苋菜、鸡蛋等,这些禁忌的应用主要是宜使人气滞、生风、生疮、发病等。
  四、病人忌口
  忌口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内容。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某种病忌某类食物。如:肝病忌辛辣;心病忌咸;水肿忌盐;骨病忌酸甘;胆病忌油腻;寒病忌瓜果;疮疖忌鱼虾;头晕、失眠忌胡椒、辣椒、茶等。另一类是指某类病忌某种食物。如凡症见阴虚内热、痰火内盛、津液耗伤的病人,忌食姜、椒、羊肉之温燥发热饮食;凡外感未除、喉疾、目疾、疮疡、痧痘之后,当忌食芥、蒜、蟹、鸡蛋等发风动气之品;凡属湿热内盛之人,当忌食饴糖、猪肉、酪酥、米酒等助湿生热之饮食;凡中寒脾虚、大病、产后之人,西瓜、李子、田螺、蟹、蚌等积冷损之饮食当忌之;凡各种失血、痔疮、孕妇等人忌食慈菇、胡椒等动血之饮食,妊娠期禁用破血通经、剧毒、催吐及辛热、滑利之品。忌口之说有些已被证明是有道理的,有些则不合实际,在药膳应用中可资参考。

上一篇: 猪蹄营养介绍[ 05-23 ]
下一篇: 感冒(阴虚感冒)[ 05-29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