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一)
近
20年来,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检出、治疗和控制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对比1991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和2002全国营养调查数据,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由26.3%提高到了30.2%,治疗率由12.1%提高到24.7%,而控制率则由2.8%提高到6.1%。对于有上亿高血压患者的中国,这意味着高血压患者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人数十年内增加了近3千万,血压控制达到目标水平的人数增加了6百万。在许多高血压防治研究社区的管理人群中,高血压控制率已达60%以上。同期高血压的最主要并发症-脑卒中的死亡率也在我国部分城市中老年人口中以每年3%的速度平稳下降。但是,我国人群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非常低,特别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或边远地区情况尤为严重。脑卒中死亡率在农村地区已超过城市。目前我国约有1.3亿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在已知自己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也有约3千万没有治疗;在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有75%血压没有达到目标水平。高血压防治任务仍十分艰巨。及时修订并推广高血压防治指南对于指导医护人员及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检出率、管理率及控制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制定相应的卫生服务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修订过程中,多位专家提供了对于指南如何实施,如何切合我国国情的真知灼见。其中包括:
(1)对高血压防治的趋势与思考,高血压防治的整合,跨学科合作及战线前移。(2)组织长期临床观察性研究以总结出适应我国人群的危险分层。(3)针对我国人群60%为盐敏感型及饮食高钠低钾的特点建议开展限盐补钾活动,政府有关部门、学术团体和企业联合启动了以限盐为主的健康行动。(4)我国有研究提示,高血压人群中75%伴有高同型半胱胺酸,而叶酸可降低血浆中同型半胱胺酸的浓度,预防卒中。
高血压大型随机临床试验已充分说明降压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但在修订指南中仍有许多尚待研究的问题,如:降压目标及多种危险因素如何综合处理
,临床试验不可能全部回答,有时试验结果互相矛盾,因此只能依靠医者的智慧从荟萃分析或其他证据中寻找答案,如2003年Wald曾提出叶酸可用于一级预防,被此后几个试验否定,最近经过再评价,叶酸终于被纳入卒中预防指南。对高血压伴糖尿病、脑血管病等高危患者的降压目标有较多争议。在相关的大型临床试验研究结果面世之前,唯有经过多学科专家的认真讨论、激烈争辩及少数服从多数的妥协,达成共识。
高血压的危害性除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以及合并的其他疾病的情况。因此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除仍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
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1、2、3级高血压之外,还应根据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同时合并的其他疾病进行危险分层。
危险分层仍沿用
2005年中国指南的方法,将高血压按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及临床疾患综合评估,划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及很高危,并依此指导医生确定治疗时机、策略与估计预后。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因此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所有的可逆性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合并存在的临床疾病。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是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高危病人,血压应在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酌情降至更低水平。
群体高血压防治首先是提高知晓率,并根据指南的要求提高治疗率和控制率。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利尿剂、β阻滞剂等几种药物的一种或二种以上药物组成的固定剂量复方降压制剂。
对特殊人群的防治中增加了儿童高血压章节,鼓励从儿童教育入手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早发现易患儿童。此次修订还增加了鉴别继发性高血压的篇幅,以适应开展防治工作的需要。
2010指南最大的挑战是推广实施,指南制订之后需要通过继续教育、解读和各种便于临床医生日常应用指南的工具得到临床实践的接纳,从而进一步落实到社区和人群。需要有政策层面的支持和协调,为此本次修订的推广计划含有更为具体的相关政策和策略的建议,以便在有条件的社区和省市率先实施,使指南切实发挥其指导防治的作用。指南不是教科书,而是重视指导和可操作性的文件,指南还根据我国实际 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地将诊治方案分为标准、基本和优化(推荐)三个级别来推广应用。
指南修订特别是其推广实施过程,是新的挑战,但也为我们组织研究新课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今后的研究如希望能切实影响临床科学与实践则必须包含对于心血管事件链更深层次的探索,研究解决几个困扰专家和医生的心血管干预策略的实际问题才能使指南与时俱进,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指南修订委员会 主席
刘力生
2011-3-28
目录:
1.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
1.1
我国人群高血压
上一篇:
糖尿病患者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07-13 ]
下一篇: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二)[ 0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