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自查分析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1日 点击数: 字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自查小结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
一、主要绩效
1. 学术水平:深化学科内涵及外延的界定,围绕本学科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肺系疾病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研究四个研究方向,展开古代和现代文献资料的系统整理,规范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出版了《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当归研究》、《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等系列专著与教材,正在筹建建设甘肃省名中医学术思想、临症经验传承文献数据库。本学科在建设中形成了专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名家经验传承、甘肃道地药材开发结合专病防治研究的三大特色,并在西部地区形成了一定优势。
   2. 学科队伍:初步形成了一支知名学者为核心,博士、硕士为主体,创新能力强的学术队伍。本学科现有从事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的在编人员44人,其中正高职16人,副高职20人,博士11人,硕士11人,硕博比例为50%,博士比例为27%.大于60岁5人,46~60岁13人,36~45岁19人,小于35岁7人,甘肃省名中医5人、国家级师带徒老师5人。培养的学科带头人李应东教授、后备学科带头人戴恩来教授均为医学博士、甘肃省领军人才、省“333”、“555”第一、二层次人选、甘肃省名中医。
3. 人才培养:初步形成了规范的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每年招生在200人以上;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学科研究生每年招生在25人以上,硕士师生比1.5:1;同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黑龙江中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兼职博导3人,博士师生比1:1.6,现已毕业学生1名,在读学生5名。出版了《中西医结合导论》、《医学科研设计与分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3部教材,发表了教改论文6篇。《内科学》与《诊断学》建成了省级精品课程2门。正在承担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教改课题1项。
    4. 科学研究:承担甘肃道地药材当归生态适应机制研究(31070352),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当归红芪超滤物对重离子束辐射治疗肝癌的减毒增敏效应研究(81160478),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当归规范化种植基地优化升级及系列产品综合开发研究(2011BAI05B02),2011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承担省部级项目10项,承担厅局级项目16项,本学科科研经费达859万元。完成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超滤膜分离当归、黄芪提取物保健品的研发,申报专利一种抗辐射药物的分离纯化方法与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用于抗辐射的应用两项,一项已下达专利号。本学科2010年到2012年发表论文约233篇,被CSCD期刊收录约11篇,被SCI期刊收录4篇,出版论著15部,科研获奖9项,其中省部级奖项1项。
5. 条件建设:本学科建成了中西结合临床学科实验室;建成了刘宝厚、刘国安、曹玉山、赵健雄四个名医工作室;建成了高血压.睡眠治疗中心1个;建成了甘肃省中药炮制与质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改造和扩建了心血管病与糖尿病研究室;医院相关科室心血管科、肾病科、呼吸科、消化科、脑病科均进行了扩建及设备更新。
二、资金配套及使用情况
依据甘肃中医学院重点学科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科技处下发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学科建设经费使用严格按照学科建设经费使用规划执行,保证有限的经费产生最大的效益。
 1.经费投入情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给予学科经费投入320万元;依据甘肃中医学院重点学科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科技处下发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附属医院及学院根据学科建设需求给予相应的经费配套,投入经费达582.5万元;通过争取申报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支持学科建设,申请科研项目经费达859万元;申请国家及省级建设项目,经费支持160万元;申报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每年支持经费5万元,三年合计15万元。(见下表)
    2.经费使用情况:本学科建成了中西结合临床学科实验室,改造和扩建了心血管病与糖尿病研究室,支出342万元;建成了刘宝厚、刘国安、曹玉山、赵健雄四个名医工作室,支出200万元;建成了高血压.睡眠治疗中心1个,建成了甘肃省中药炮制与质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支出210万元;医院相关科室心血管科、肾病科、呼吸科、消化科、脑病科均进行了扩建及设备更新,支出400万元;学科研究经费859万元;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协作经费180万元;数据库建设、网络平台建设、网络平台运行维护费、学科管理费、论文、专著发表费共29.5万元。(见下表)
1、经费投入情况(2010-2012年;单位万元)
国家引导经费
地方补助
经费
建设单位投入经费
围绕学科发展方向争取的项目经费
其他
(成果转化或自筹等)
320
15
582.5
1109
0
    
2026.5
2、经费使用情况(2010-2012年;单位万元)
学科研究
859
队伍建设
90
人才培养
60
数据库建设
10
网络平台建设
10
学术交流与协作
30
实验室建设
342
专科专病建设
200
研究室建设
60
工程中心建设
150
成果及适宜技术推广等
0
房屋改扩建
200
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
0
论文、专著发表费
5
网络平台运行维护费/年
1
学科管理费
/
0.5
其他
0
 
 
    
2026.5
                   
三、经验
    1.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组织领导是关键。
学院附院领导高度重视,在本重点学科建设期间,为学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在学院附院相关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组成以学科带头人为组长,中西医结合系主任为副组长,各研究方向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学科建设期的各项目标任务,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人。
    2.相关制度是保障。
确立制度保障,在学院、附院相关制度保障下,结合学科发展计划,制定分阶段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科研究室和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案和实施细则。对学科规划、建设项目、计划指标等落实情况进行年度检查、中期检查、预验收和评估等工作,确保本学科建设工作阶段目标和任务按期圆满完成。
    3.创建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是重点。
人才引进与流动机制、分配制度、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方式:人事处下发了《甘肃中医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规定》,其中明确“引进”的界定、引进人才的条件及层次、对各层次人才要求,对不同引进人才给予相应的待遇有法可依,引进程序有章可循,确定引进人员服务期、引进人员岗位职责、明确考核指标、对接收非引进计划的博士、及学院教职工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待遇及资助办法有明确的规定。
科技处下发了院级重点学科的评审办法,院级学科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科骨干的遴选办法,院级重点学科的资助办法,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科骨干的职责与管理办法,学科科研、著作、论文、技术转让等奖励办法,提高学科成员学科建设的积极性。
 学科依据具体情况及学科特点,下发了对学科成员的要求及奖励制度。
 积极营造宽松学术环境发挥教学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来本单位工作的学术氛围,实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起作用”的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实现学科的科学管理。 
4.加大经费投入是必要条件。
通过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第一,争取国家、教育部、甘肃省和学院对重点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第二,学院加大对重点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和科研项目研究的费用。第三,学科通过学科优势去竞争重大研究项目,有项目经费支撑本学科建设。第四、学科科室创收,增强学科自身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自筹一定学科建设经费。学科经费专款专用,科技处专门下发了重点学科经费管理及使用办法,大量的资金投入是我学科工作条件建设、人才引进、学术发展,保证学科各项工作胜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四、待解决问题
1.学科工作条件及研究平台建设仍需加强。
学科原有实验室还需进一步改造,如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血管、糖尿病病研究室许多设备老化,房间装修陈旧等。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仍需继续建立专病防治中心、专病防治门诊、名医工作室、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专用学术报告厅,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中心等加强临床研究基地建设。
2.学科队伍建设是持续性工作。
学科发展的灵魂是学科队伍,学科队伍建设是持续性工作。培养学术带头人成为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是本学科学术团队建设的关键,本学科目前面临着名老专家均为高龄,而后续接班人匮乏。专任教师中博士及硕士的比例达到了建设目标,但高学历教师在带动学科科研成果上水平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人才的流动面临着人才的流失。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相关教学人员有待加强。学科团队职称及年龄比例存在一定的失调,正高、副高职称人员同中级职称人员相当,未形成金字塔形结构。
    3.学科方向仍需凝练,科研成果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来,本学科课题总数、发表文章的量、科研获奖等均超出了学科建设规划,但已结课题、在研课题、科研获奖、出版的专著、发表文章与研究方向的相关性及深入性还存在欠缺,高质量的论文、高水平的奖励相对少,虽然在学科建设中各研究方向彰显了一定的特色,但有些研究方向特色还凸显的不够,高科技含量产品少。
五、建设建议
 1.继续给予经费投入。
恳请国家中医管理局、甘肃省财政厅、教育厅加大对本学科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本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本学科将应用国家重点专科建设经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经费、院级重点学科经费及其他经费改善学科工作条件及继续加强研究平台建设。在学科建设经费充足的情况下,本学科将持续组织、鼓励、支持教师参加进修、培训、考察和学术会议,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学科学术队伍的层次。保持引进人才力度及政策的不变。以一对多的形式,确立名老专家的继承人。对引进人才及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形成考核办法,发挥其科研优势,根据现有人才梯队情况及人才流动情况,有计划的吸收新人员,增加相应的师资力量。
2.加强学术交流,增进学术繁荣。
恳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加强各兄弟院校相关学科的沟通与协作,取长补短,共谋、共促学科发展,加强学术交流,增进学术繁荣。在学科建设与管理方面,交流经验,深化凝练学科研究方向,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管理制度等。如对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博士学历教师考核制度。如何合理引入竞争机制,淘汰机制?如何制定相关政策及人员考核及培养办法,设立科研奖励政策,提升科研成果水平等。如何促进各学科“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形成高技术含量知识产权,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