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临床路径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10日 作者:赵永利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由于颈部日常活动频繁,因而中年以后,颈部常发生劳损,包括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颈椎间盘变性等。当此类劳损性改变影响到颈部神经根、脊髓或颈部主要血管时,即可发生肢体麻木、疼痛、头晕耳鸣等症状,临床上统称为颈椎病。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患者。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项痹病(TCD 编码:BGS000)
西医病名: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 编码: M47.221+G55.2*)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病史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或颈椎退行性变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
2.症状和体征
(1)呈慢性发病,多数患者渐渐感到一侧肩、臂、手的疼痛,麻木,头痛,头晕,颈部僵硬,甚至握力减弱、肌肉萎缩,也可出现下肢无力或二便失常。
(2)颈肩或上肢功能活动受限,病变棘突及患侧肩胛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扪及条索状硬结。
(3)部分可有头痛头晕同时出现或交替发作,颈后伸或侧弯时眩晕加重并可有恶心、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等症。步态不稳,甚至猝倒,猝倒后更因颈部位置改变而立即清醒。
3.特殊检查 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霍纳征阳性。
4.辅助检查 X线摄颈椎的正、侧、斜位片可以了解病理变化情况,CT、MRI可定性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制订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1)典型的臂丛神经根性麻木和疼痛症状,与病变节段相一致的根性症状与体征;
(2)压顶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症状表现一致;
(4)痛点封闭无显著疗效;
(5)除外颈椎外病变(如胸口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肘管综合征、肩周炎等),并排除严重的脊髓型引起明显的脊髓压迫、颈椎椎体滑脱、明显的椎管狭窄及颈椎有结核、肿瘤等骨质破坏者。
(三)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麻木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四)证候分类
(1)风寒湿痹型:颈、肩、臂疼痛,麻木,肌肉萎缩无力,颈项学生酸痛,僵硬不能活动,恶寒畏风,随气候变化而减轻或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等。
(2)气滞血瘀型:颈肩背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兼见肢体麻木,甚或肌肉萎缩无力舌质暗,苔薄白,脉弦。
(3)痰湿阻滞型:眩晕昏厥,头重如裹,肢体麻木不仁,纳呆泛呕,舌质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急躁易怒,头重脚轻,走路欠稳,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肌肉萎缩。舌红少津,苔少或薄黄,脉弦细或沉。
(5)气血两虚型:头晕目眩,倦怠乏力,面色?白,心悸气短,颈项疼痛,喜揉喜按,四肢麻木,肌力减退或肌肉萎缩。舌质淡,苔少或薄白,脉细弱无力。
三、鉴别诊断
1.落枕:压痛点位于肌肉(如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压痛较明显,而颈椎病压痛点多位于棘突及关节囊部;落枕在颈背部可触及条索样肌肉隆起,压痛明显,颈椎病只有轻度肌紧张。行颈椎牵引时,落枕者疼痛不减,有的甚至加重,落枕对封闭治疗较敏感。
2.肩周炎:多发于50岁左右年龄段,疼痛多位于肩关节部,上肢放射痛不明显,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腱短头、喙突附着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部,颈部无明显压痛,颈椎X线片未见异常。
3.颈肋综合征:第7颈椎横突过长或有颈肋的机械压迫,前斜角肌痉挛压迫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而产生神经血管症状。有如下特点:①有血管症状,手指发凉、发紫或苍白,高举患肢时症状减轻;②患肩下沉,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阿得森试验阳性;③X线片一示第7颈椎横突过长或横突外端有游离小肋骨。
4.胸廓出口综合征
主要病因包括颈助、前斜角肌肥厚以及锁骨、肩胛骨喙突或第1 肋骨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等。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肢的疼痛、麻木或疲劳感, 其次为肩部和肩胛部的疼痛, 再次为颈部的疼痛。根据受压成分的不同可以神经、动脉或静脉受压症状为主, 其中多数主要表现为神经受压症状, 以臂丛下干受累机会为多, 故常表现为尺神经支配区的损害症状。常用体检方法包括Morley 试验、Adson 试验、Wright 试验、Eden 试验及Roos 试验等。本症的诊断应根据临床症状及上述试验结果综合判断, 常规摄X 线平片, 必要时可行血管或臂丛造影及神经电生理检查。
5.颈背肌筋膜炎:颈部有广泛性疼痛,但无明显放射痛,无腱反射异常,X线片多未见异常,且对抗炎药物有效。
6.颈椎其他疾患
如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感染、肿瘤等, 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三、中医治疗方案
(一)手法治疗
1、手法治疗:①适应证:颈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②操作方法:采用宋贵杰教授“三步二位五法”正骨治筋手法。a.预备手法:包括揉捻法、滚法,在颈部两侧肌肉、颈根及肩部行揉捻、滚动手法,力量均匀深透,目的在于松解痉挛僵硬的肌群,以舒筋活络,宜通气血。b.治疗手法:是治疗颈椎病的重点手法,包括旋转复位法和提端摇晃法。
旋转复位法:患者正坐,术者站在患者身后。以右侧为例,用右肘窝放在患者颌下,左手托住枕部,轻提并做颈部旋转运动2~3次,然后上提,牵引颈部,并使其屈曲10°,牵引的同时将患者头颈各旋至有固定感时,右肘部再稍加用力右旋颈部,此时即可听到弹响声,做完右侧后,以同样手法向左侧旋转复位1次。本手法应用时应稳准柔和,不可粗暴,旋转适度,不可过大。
提端摇晃法:用于不适合行旋转复位的患者。患者正坐,术者站在患者正背后,双手虎口分开,拇指顶住枕部或风池穴,其余四指托住下颌部,双手向上提端,同时手腕立起,双前臂用力下压患者肩部,提端颈部的双手腕做回旋运动6~7次,在持续提端下做颈部前屈,后伸各1次,将患者头部在屈曲时旋转向左或右侧。以左侧为例,右手扶住颌下,将左手抽出,同时利用术者右颞顶部顶住患者头部,肩部顶住前额,在持续牵引下,用左手拇指指腹沿左侧颈肌走向,自上而下捻揉互通有至肩部,同时右手搬动下颌,向右侧旋转颈部。相同手法对侧再做1次即完整手法。此手法稳妥,安全,不易引起不适症状。
完善手法:为整个手法的最后,包括劈法、散法、拿法及归合法等,其目的为进一步解除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二)针灸疗法
1、针刺法: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可选用运动针灸、平衡针、腹针、头针、手针、火针、铍针等特色针刺疗法。
2、灸法:直接灸、艾条灸、热敏灸、雷火灸等。
主穴:夹脊颈4~7、风池、天柱、大椎。
  配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池、合谷、后溪、养老。
(三)牵引疗法
①适应证: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②操作方法:常用枕颌带坐式或卧式牵引,牵引重量2~5kg,每次牵引20~30分钟,每日1~2次,10~15天为1个疗程。牵引时应采用角度牵引,水平牵引时最大应力位置靠近颈椎上段,随着牵引角度增大,最大应力亦逐渐下移。当牵引角度超过35°时,最大应力红在C7~T1处。如病变在C5/6、C6/7时,如颈椎曲度变化不大于应选择25°~30°角;若颈椎曲度稍直,应选择10°~15°角;若颈椎曲度消失,应选择5°~10°角。提出了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牵引力作用的部位。
(四)其他外治法:消定膏局部外敷、中药涂擦、拔罐、针刺运动疗法(电)或/和(理)等。
(五)中药熏蒸,协定方药如下:
葛根20g        桂枝15g        羌活15g        独活15g
桃仁15g        红花15g        川芎15g        川乌10g
草乌10g        当归12g        防风12g        威灵仙20g
伸筋草30g      透骨草30g      急性子25g      鸡血藤15g
(六)药物疗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①风寒痹阻证:祛风散寒,祛湿通络。方药桂枝加葛根汤合羌活胜湿汤加减;
②血瘀气滞证: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桂枝加葛根汤合身痛逐瘀汤加减;
③痰湿阻络证:祛湿化痰,通络止痛。方药桂枝加葛根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④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通络止痛。方药桂枝加葛根汤,偏阳虚合右归丸加减,偏阴虚合左归丸加减;
⑤气血亏虚证:益气温经,和血通痹。方药桂枝加葛根汤合八珍汤加减。
或用蠲痹汤加减:
羌活10g        防风12g        当归15g            黄芪25g
赤芍20g        威灵仙15g      川蜈蚣2条(去头足) 白花蛇2条(研末冲服) 甘草5g
风寒湿重加制川乌、苍术;
痰湿重加法夏、白附子;
气滞血瘀者加丹参、田七;
肝肾不足者加桑寄生、川续断;
气血亏虚者加党参、鸡血藤。
(2)中成药:颈痛颗粒、颈复康颗粒、活血止痛胶囊等。
(3)中药制剂:
红花30ml(或天麻素600mg、或丹参酮50mg、或血栓通300mg)ivgtt qd
(4)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急性期可用地塞米松10mg(递减) 入壶 qd
(七)小针刀治疗:①适应证:适用于颈型颈椎病及神经根型颈椎病。②操作方法:在颈部治疗点选颈椎棘突旁及横突周围压痛点或痛性结节;枕部治疗点选双侧头夹肌枕骨附着处;肩胛部治疗点选肩胛骨内上角肩胛提肌止点及冈下肌压痛点。治疗时常规消毒皮肤,针刀先刺入表皮,刺入后缓慢进针到肌层,待有明显酸胀感伴有针刀收紧感时开始剥离。先纵剥后横剥,遇有硬结先切割剥离再纵剥横剥。如有电击感或烧灼感时,应及时调整深度及方向,防止损伤神经。如有剧痛不能剥离,多为刺中血管,应改变方向后寻找针感。在治疗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防止晕针。松解要充分,一般感觉有松动感才出针。针刀刺激大,每次选宜过多,一般2~4点为宜。出针后迅速用无菌纱布压迫严防出血。
(八)康复训练(对急性神经根性症状的患者慎用)
(1)抓捏颈部:头向前倾,颈部充分暴露,右手掌心对准棘突,用力抓捏颈部,以有把深层肌肉抓起之感觉为佳,持续2040秒,其间放松24遍,再用左手按上法抓捏。
(2)等长抵抗:左手掌抵住左面颊,头尽力向左转,持续3050秒,同法换对侧训练;左手掌抵住左侧颊部,头尽力向左侧屈,持续3050秒,同法换对侧训练。
(3)双手交叉抵抗:双手交叉放于枕部并抵抗,头尽力向前屈,持续3050秒。双手交叉放于前额部并抵抗,头尽力向前屈,持续3050秒。左右手分别拍打双肩各30遍。
(九)其他疗法:神经根压迫严重出现肌肉麻痹无力、疼痛难忍,经过系统保守治疗无效者,要根据病理变化选取射频消融、热凝、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椎管成形及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等。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0-1分,疗效指数>90%。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70%<疗效指数≤90%。
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30%<疗效指数≤70%。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二)评价方法
 

 

临床表现
入院前记分
出院前记分
临床症状、体征分级
颈部疼痛
 
 
0分:无疼痛
2分:轻度疼痛
4分:中度疼痛
6分:重度疼痛
肩背疼痛
 
 
0分:无疼痛
2分:轻度疼痛
4分:中度疼痛
6分:重度疼痛
上肢疼痛
 
 
0分:无疼痛
2分:轻度疼痛
4分:中度疼痛
6分:重度疼痛
上肢麻木
 
 
0分:无麻木
2分:偶有麻木、很快缓解
4分:麻木间断,多在睡眠或晨起出现,能缓解
6分:感觉麻木,持续不减,不缓解
颈肩压痛
 
 
0分:无压痛
2分:压痛轻,用力按压才感疼痛
4分:压痛明显,稍有按压即感痛甚
颈部活动
 
 
0分:正常
2分:偶有颈部僵硬,仅有屈伸、旋转和侧弯两组以上活动受限者
4分:颈部僵硬,屈伸、旋转和侧弯两组以上活动受限者
椎间孔挤压实验
 
 
0分:正常
2分:神经根节段放射性分布的疼痛或麻木轻微者
4分:有明显沿神经根节段放射性分布的疼痛或麻木者
感觉障碍
 
 
0分:无肢体感觉异常者
2分:有肢体感觉异常者
上肢肌力
 
 
0分:肌力5级
2分:肌力3~4级
4分:肌力0~2级
肌腱反射
 
 
0分:正常
2分:腱反射减弱
4分:腱反射消失
五、科研成果
1.活血定眩丸药效学、毒理学研究,甘肃省科技厅2009年通过鉴定,甘科鉴字[2009]267,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获2010年度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
2. 活血定眩胶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课题来源:甘肃省卫生
厅;起讫时间:2008.12-2011.12;完成。
    六、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一)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老年患者(60岁以上)虽采用正规的中医药综合治疗,但相对中青年患者,普遍存在症状缓解慢,疗效不满意的情况。
2、肥胖患者,尤其颈项部赘肉较多者疗效欠佳。
3、个别患者因为经济困难患者或就医不便患等原因,在见效后就要求结束治疗,提前出院,治疗时间不够,影响了疗效。
(二)解决措施
1、要解决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欠佳问题,需深入分析老年患者的病因病机特点。老年患者年老体衰,筋骨懈惰,普遍存在着正虚:或气血不足,或肝肾亏虚,或两者兼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虚邪则乘虚而入为病,或风寒或淤血或痰湿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其共同病机特点应是正虚邪实,虚实间夹之证。在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辩证用药时应充分考虑以上特点,不应将其证型简单归纳为风寒阻络、淤血阻滞、痰湿困阻、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五型中的那一型去治疗。根据临床中摸索出的经验,在治疗上采取分期辨证施治为好。治疗初期(1周之内)应以祛邪为主,根据症状特点,或祛风散寒,或活血化瘀,或化痰除湿,治疗中后期(一周后)应以扶正为主,治以补气血,益肝肾,强筋骨。在临床中,我们通过中药辩证分期施治,对难治型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取得满意疗效。以上经验说明在中医治疗中,应牢牢抓住辨证施治这一中医精髓。
2、从生物力学分析,肥胖患者,尤其颈项部赘肉较多者,其颈部引力较大,颈椎载荷高,并且赘肉会影响颈椎的生理屈度及功能活动,以上不利因素会影响中医药治疗发挥作用。故在对肥胖患者尤其颈项部赘肉较多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引入中医体质学理念。中医认为肥胖患者多气虚脾虚,易生湿生痰,治疗时应从痰湿论治,以四君子汤合二成汤加减以补气健脾,祛痰除湿。另外应向患者强调健康饮食,加强锻炼,积极控制体重。
3、诊疗计划应积极向社区和县乡级医疗机构推广,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可以方便患者就医,降低医疗费,使更多患者能够保质保量接收全程治疗,提高整体患者的疗效。
七、质量控制标准及控制指标
1、出入院诊断符合率(=入出院诊断符合例数/该病种总例数*100%)>95%
2、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例数/该病种总例数*100%)=0
3、同病种一周内再住院率(=同一病种一周内再入院例数/该病种总例数*100%)<5%
4、平均住院日(天)(=该病种住院总日数/该病种总例数)≤14天
5、平均住院费用(万元)≤0.8万元
6、药品费用(%)=该病种药费合计数/该病种总例数≤ %
7、检查费用(%)(=该病种检查费用合计数/该病种总例数)= %
8、临床控制率=临床控制例数/该病种总例数*100%= %
9、显效率=显效例数/该病种总例数*100%= %
10、无效率=无效例数/该病种总例数*100%= %
11、死亡率=死亡例数/该病种总例数*100%=0
(治愈、好转率应大于9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