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脏腑损害和多功能不足对诊治老年病的思想指导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6日 作者:

    在慢性病中,特别是老年病,一个病人由于身上同时患有几种病,使病理变化和生理变化(退行性改变)互相交织在一起,显得病情比较复杂,症状较多,治疗时往往顾此失彼。因此,许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又提出“多脏腑损害和多功能不足”的观点,对防治老年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许教授通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治疗慢性病有很大的优势,突出表现在复方的药物配伍和组合上。中药复方多靶点、多层次、多环节的整体调节作用正是它发挥优势的地方,将会得到医学界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
    1990年,许教授提出“多脏腑损害和多功能不足”的观点,发表于《中西医结合研究》(1990年第2期),题目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现代原理”。临床实践中,在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模式指导下,遇到一些慢性病病情复杂、症状繁多,治疗效果不理想。许教授总结这类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发现其存在着慢性炎性细胞的浸润和不同程度的纤维化以及微循环障碍的特点。这种病理变化按照中医理论可以辨证为血瘀证,在辨证论治中加入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可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如手术后肠粘连、慢性附件炎、冠心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红斑皮炎类皮肤病、斑秃等。之后,许教授又进一步研究,发现很多慢性病多脏腑功能不足患者大部分为老年人,身体弱,同时患有2~3种或更多疾病。其体内几个脏腑同时受损,辨证多为虚证或虚中夹实。结合某些专家对慢性病老年患者的尸检报道结果,许教授总结出脏器重量减轻或萎缩是老年人多脏俱病的病理学基础;人体内多个内分泌腺体退行性病变是“久病及肾”的现代病理学重要科学依据之一;慢性炎症改变及纤维化微循环障碍是此类患者普遍存在的现代病理学共性特点;阳虚、血瘀、痰湿(浊)三者是老年性疾病的多脏腑损害和多功能不足的中医主要病因病机。“多脏腑损害和多功能不足”的观点与现代医学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概念不同,前者的病理生理变化虽然复杂,但脏腑之间的阴阳失调还没有达到不能调整的严重程度,通过治疗是可以逆转的;而后者,患者机体内的病理生理变化复杂程度,使整个免疫系统处于全面抑制状态,不能再维持机体的自稳,常表现为疾病的终末状态,通过治疗一般不易逆转。脏腑的结构、功能、代谢三者生理上是相互依赖,病理上是互相影响,三者是辨证统一的。
    由于老年患者,常常有多个脏腑共同发生疾病,而且是一个慢性过程,许教授应用中医脏腑相关理论和整体观指导治疗,根据重点治疗、全面照顾、整体调整、同步平衡的原则,实行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治疗方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疗效。在选药组方时,首先要了解病人所患疾病的现代病理生理学改变,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温阳、化瘀、除湿的方法,并掌握现代医学的实验室指标,选择和总结针对性强的中药的用药规律。比如高血脂用决明子、泽泻、制何首乌、山楂等降脂作用强的中药;血液黏稠度高,用当归、丹参、红花、葛根等活血化瘀的中药。有些疾病在诊治过程中一时抓不住重点,可以根据中医“少阳为枢”“脾胃为枢”的理论,先从“肝、脾”着手,以调节气机升降的方法治疗。待气机一转,“肝、脾(胃)”的症状缓解后,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同时,对老年人的诊治,要特别注意顾护胃气。不可太过用苦寒药物,以免伤了胃气,药物不能充分发挥治疗作用,饮食也不能摄入,营养供应不足,抵抗力逐日减弱,形成恶性循环,对治疗造成不利后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