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 健脾益气,理气和胃,化瘀抗癌。
【适应证】 中度以上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发轻-中度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和(或)肠上皮化生,具有胃胀、胃沉重、打嗝、食欲减退、疲乏、消瘦、舌色正常,舌苔白薄,脉沉细或沉缓等特征的脾虚气滞、痰瘀互结证。
【验案】 董某,男,60岁,干部,1996年4月26日就诊。
主诉:检查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发异型增生和肠化生,要求中医治疗。
病史:有胃病史多年,1996年4月初,因血压低住甘肃省某医院内科。4月5日做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胃镜诊断:①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部呈结节性增生,白色为主)。② 贲门垂直部有一糜烂,约0.3cm×0.3cm,后壁处充血、水肿、质脆。性质待病检,如病检正常,建议定期复查。③ 幽门螺杆菌(++)。病检诊断(病理室编号88009):胃窦胃角慢性萎缩性胃炎I级,活动期。贲门慢性萎缩性胃炎II级,伴肠化II级,伴异型增生II级。自觉胃胀,打嗝,食欲差,疲乏,精神有负担,要求用中药治疗。
检查:发育、营养尚可,精神较差,上腹部剑突下有压痛,脉沉缓,苔白。
西医诊断:(1)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贲门糜烂;(2)混合型胃癌前期病变(中度异型增生和中度肠化);(3)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中医辨证: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证。
治法:健脾理气,化瘀收敛。
2年后随访。患者于1999年11月1日,在西安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消化科进行胃镜复查,胃镜诊断:①食管静脉曲张(轻度);② 食管炎;③ 浅表性胃炎(贲门、胃底轻度充血,胃窦部轻度水肿)。病理诊断(病检号99-4619):贲门黏膜慢性炎症伴鳞状上皮单纯增生。未做幽门螺杆菌检查。从以上胃镜复查的结果看,疗后2年患者的萎缩性胃炎已达到临床治愈,贲门部糜烂痊愈,肠化生消失,异型增生再未出现,表明贲门部癌前病变已无,潜在的危险因素已得到控制。
【用药思路】此病人患中度萎缩性胃炎伴发中度异型增生和肠化生的胃癌前期病变,由于病变部位主要在贲门部,出现糜烂,组织易脆等特点,引起消化科医生和我们的重视。据1990年任登先教授报道,全省经胃镜检查101 251例中,胃癌的检出率占7.69%,其中河西地区最高,贲门胃体癌也以该地区为高。在全军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上有人报道,发生在贲门、胃底部的糜烂性损害,应保持警觉。据以上报道和我们的临床实践经验,故对此病人的治疗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密切观察。
用以上中药治疗约3个疗程,同时加用中成药气滞胃安丸1个疗程,抗幽门螺杆菌西药2个疗程,结果是:贲门部的癌前期病变消失,糜烂愈合,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转为浅表性胃炎,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解除了病人的负担。治疗后复查时,幽门螺杆菌未根除,2年后随访时又未做此检查,故情况不明。因为据最近调查报道,贲门部的糜烂约经5~10年,50%转变成贲门癌,所以此患者仍需定期复查,密切注意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