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步水墨江南,满目花红柳绿,风光无限;漫谈人文徽州,充耳泽世遗风,德育传承;戏说唐模典范,静心悟道修身,宁静致远。
"翳云叠翠近澹黄岳,山深林密大好新安。"自古以来新安江流域就是人杰地灵,才人备出的风水宝地。"文章唯读周秦汉,儒术兼通天地人。"他们读经颂典,通晓古今,先贤引领,富而重教,博采百家所长,造就古徽州第一伟人汪华,理学家朱熹,文学家胡适,政治家程大昌,教育家陶行知,表演艺术家胡秀文……等等一大批徽州流派国之栋梁,一府六县的格局,使得各种思想学派融汇贯通,著书立纂,薪火相传,饱蘸风雨历史积淀的徽文化应运而生。
五代年间,盛世大唐逐渐衰落,原居玉泉寺的汪氏后人,本着对前唐圣主感恩戴德的恭谦之心,举家迁徙,移居"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的师子山,依托千年古银杏树,模仿前唐建筑特色,大兴土木,振兴汪、程、吴三氏族群。后有许姓外侄加盟,秉承祖训,逐渐融入主流族谱,唐模古镇日胜兴旺,和谐共处。
"文经武律甲第,忠君爱国名家。"隋朝名将汪华归顺大唐,礼遇越国公,殁后被先帝厚待,封为"忠烈王。"村中至今仍然保存有唐朝皇帝的册封诏书和最初建村兴业的原始族谱。
睢阳一战,"地因人名显,人因地扬名。"历史永远铭记许远,张巡二位仁人志士的英魂威名。"童可烹妾可杀城不可亡,矢志保江淮半壁。"的豪言壮语,响彻江淮大地,血肉人墙,阻隔出一条生命线,使得皖南地区万千生灵免受战火涂湠。
理学大家朱熹《家礼》说:祠堂是“以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所以开业传世之本也”。意思是说,祠堂祭祖就是感恩祖宗对自己生命的赐予,感念祖宗所开创的基业,后世子孙当继承先祖遗志、砥砺前行。汪世子孙家富不忘根本,以风水八卦之形态,忠君爱国之思想,首开古徽州文化之先河,并世代沿袭,发扬光大。"兴家显怀世有尚义堂,报国弦高史称轻利贾。"肃穆威仪的尚义堂至今还高悬"朱子治家格言,供后人晨昏颂读怀古瞻仰之用。
忠君爱国成就风雅唐模,躬亲孝悌传承遗世家风。
姽婳女子,款步蹁跹,沿着青石铺就的檀干古道,取道幽径蜿蜒的花阴树影,寻梦的脚步踟蹰在以树为媒的"槐荫树"下,穿越明清时期的同胞翰林牌坊,抵达唐模胜景"小西湖"百年檀干园。徽州孝子许以承富而崇文重孝,为满足高堂一睹人间天堂___西湖景致而微缩兴建。有诗联为凭::唐祖宋宗千年公孙存嘉树,模山范水百善子弟鉴西湖。"
湖水清幽可鉴蓝天,白墙黑瓦古朴典雅,临津起楼,徽州三雕的建筑风格的合理运用自成一派美学,飞檐翘角,水陆相印成趣。亭台廊阁,诗书画碑,皆前朝安徽名人真迹,传世佳作。"花红涧碧纷烂漫,天光云影共徘徊。"转瞬之间,百世流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树细竹掩映之间,传出稚子朗朗读书声,勉学课堂,先生正在全神贯注摇头晃脑之际。徽州人深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读书立志的道理,崇文重教之风充盈门楣,向游人宣讲百世真理:"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唐模是皖南水口园林的杰出典范。青石长街水巷穿行而过,九桥十景,各有千秋,石栏石磅的巧妙归置使得溪水争流叠翠,景致不断。街角设有"靠一靠十年少"简陋遮阳的美人靠,供游人休息观赏。"古道悠悠移脚后,水流潺潺扑耳欢。"犹有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徽州人家分布周遭,野趣十足。几双鸭掌在花溪春水里泛舟嬉戏,阳光明媚,水波潋滟。画里乡村,美不胜收。
汇集徽派建筑群七天井,既有"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的滨湖小景,亦有"粗茶淡饭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的农家小院;既有"守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的高廉志士;亦有"花落不随流水去,鹤归常带白云来。"的世外高人。
"浩劫但凭天,立脚不移地。"遥想当年,世道突变,汪氏先祖在此觅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世外桃源,繁衍生息,成就百世唐模美名传天下。凭着"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的淡定心态,力克浮华,休养生息,翘首以待横空出世,期许成就一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正义事业。于清明耕读的简朴生活中保持"明月一壶酒,清风万卷书。"的修为谈何容易?更不用说"礼貌风流美,文明大雅存。"的崇高情怀了。或许是惯看世事人情,懂得了"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道理,才因循相传告诫子孙要安于平淡,克守农耕渔猎的警世遗言:"心忙良田百世耕有余,德为至宝一生用不尽。"
细数一副副琉璃烫金的绝句妙对,如翻检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其中蕴含了多少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壮烈情怀。闲来吟诗作对修身养性,忙时勤耕百亩良田,句句读来皆是哲理,细细描摹寒素生活。小对联,大道理。古韵徽州,以忠孝传家,用热血书写千秋大义。
徽州古韵,风雅唐模。感恩遇见,盛世遗风。
【作者简介】李梅,笔名:韧草,安徽铜陵有色冬瓜山铜矿物资仓储中心职工。作品散见于:《长淮文学》、《铜陵日报》、《五松山》、《安徽文学》、《皖西日报》、《乡音》、《佘店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