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内媒体有关“吸入型胰岛素”的报道吸引了众多糖尿病患者的关注。难道使用胰岛素可以不打针了吗?糖尿病领域还有哪些新进展?兰州晨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康学东教授,请他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资讯。
口服、吸入胰岛素
还难实现
“胰岛素的非注射剂型是广大糖尿病患者翘首以待的。”康学东说。因此,口服、吸入等胰岛素剂型一直是全球各大药厂研发的目标。事实上,吸入型胰岛素2年前已经在美国上市了,但让人遗憾的是,由于存在肺癌风险,该药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加了黑框警告,已于去年退出了市场。
康学东介绍说,所谓吸入型胰岛素,就是把药制成极细的粉末,再使用特殊的装置吸到肺中。由于胰岛素是外来的蛋白质,容易造成气管损伤。现在,虽然一种吸入型胰岛素退出了市场,但还有新的产品在研发之中。
除了上述剂型,胰岛素能不能做成口服药片,更是患者关注的焦点。康学东教授说,一直以来有企业在研究口服胰岛素,但目前都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难过关。“研究表明,口服胰岛素的利用度仅仅是注射方式的1%。这就是说,假如要口服,就要用打针剂量的100倍,这对患者来说经济负担太大了。并且,人的个体差异很大,就更无法评估。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治疗,是要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精细调节的,这一点口服胰岛素根本做不到。”所以,康学东教授告诉记者,口服胰岛素现阶段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
聪明降糖药
按需分泌胰岛素
虽然胰岛素方面的消息或多或少让人有些遗憾,但新降糖药方面的消息还是让人欢欣鼓舞。近两年来,一类名为“胰升糖素样多肽(GLP-1)相关药物”相继上市。名字听上去很拗口,康学东解释说,GLP-1又叫“肠促胰素”,顾名思义,是由肠道分泌的。人吃饭以后,肠道就会分泌这种物质来刺激胰岛素生成,从而降低血糖。而且这种物质是根据血糖高低“按需分泌”的,因此不会导致低血糖。除此以外,GLP-1还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增生、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抑制肝脏产生葡萄糖等途径来降糖,并让人产生饱腹感,减低食欲,达到减肥的目的。
由于人体自身产生的GLP-1量很少,并且稍纵即逝,因此科学家们就如何延长其作用时间、增加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据悉,目前有多种该类药物在研发之中,其中既有口服药,也有注射剂,已经至少有2种药物在国外上市了。康学东教授透露,我国已经有上千名患者参加了该类药物的临床试验,接受了长达半年到1年的观察。
谈到GLP-1相关药物的疗效,康学东的评价是:总体有效,相对安全。其降糖效果不如二甲双胍及磺脲类药物那样强,但不增加体重,并且有促进胰岛β细胞增生等效果,疗效比较全面,为治疗增加了一种新的选择。不过,GLP-1相关药物由于抑制胃肠道排空,会引起腹胀、恶心等不良反应,但停药之后症状会消失。“这类药物临床观察的时间尚短,还需要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例数的增加来进一步认识。”
糖尿病前期要不要吃药
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高,被称作“糖尿病前期”或“糖耐量异常”,这样的患者如果放任自流,往往会进展成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到底要不要吃药呢?
目前的研究表明,空腹血糖高,会损害全身的微血管,引起视网膜、肾脏、下肢、神经等部位的病变,并且只要把空腹血糖降到7毫摩尔/升以下,就能有效预防。餐后血糖高则会伤害全身的大血管,特别是心血管。“但餐后血糖该降到多少、糖化血红蛋白该降到多少,才能避免大血管风险,目前还有一些争议。” 康学东教授说。
康学东指出,根据目前的研究,糖尿病前期干预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即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减轻体重等。有研究表明,体重减轻1公斤,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就能减少16%。“说到药物,目前只有一种药——阿卡波糖被写进了《糖尿病防治指南》,” 康学东说,“糖耐量异常者如果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就要服用阿卡波糖。”这里所说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史、肥胖、吸烟、50岁以上等。“很多糖耐量异常患者身上的危险因素不止一个,那就更要服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