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 竞争意识在日渐增强, 心理压力也随之逐渐增大, 使得抑郁症的发病率较以往明显提高,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1]。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临床实践过程中,无论中西医,药物治疗一直都是医学的主要手段之一,抑郁症的治疗也不例外。但是,西方医学对于抑郁症的药物控制和治疗方面均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其仅能借助于药物来控制,并配合心理治疗,而这些化学药物的副作用,在国内外至今仍有着极大的争议。这是因为抑郁症因其复杂的病因,虽然现代西医学对该病在生化、免疫、分子等微观水平上进行了深人的研究,但时至今日,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2]。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缺乏针对个别差异化的病症进行施治的经验,而且一些预防的相关措施也极为缺乏。
鉴于此,养生保健的中医药膳就成为了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其较西药有着疗效佳、不良反应小、愈后良好等诸多优点。近年来,需求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在我国,中医药膳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将中华医学文化和中华饮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人们在品尝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养生保健目的[3]。因此,抑郁症的治疗,除了传统意义的医药外,应该向整体调理、预防保健的思路发展,即利用中医药膳来防治抑郁症。
1. 我国古代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证”的范畴,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4]。
早在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已将情志因素看作是导致人体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书中虽然没有明显的郁证的名称出现,但是有关对郁证的侧面论述却较多,其中就包括了郁证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发病症状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法等。其中在《素问》篇中,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和情志、病症等正常和异常的生命表现以及与人体有关的各种事物按五行进行了归类,把情志因素和气运看作是引起郁证的重要原因之一,并注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大量情志致病的记载,与抑郁症的病因学、发病学和症状学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在《灵枢》一篇中还集中记载了“狂始生,先自悲也”,“颠狂始生,先不乐”。说明我国的早期医者已经注意到躁狂症患者在一个时期内会不同程度的出现抑郁的表现,这可能是历史上对躁狂-抑郁双向障碍的最早记载[5]。
2. 我国现代中医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现代医学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抑郁症是由病因的多样性所导致的症状组合,严格来说它并非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综合的症状。抑郁症除了与情志刺激有密切的关系外,还可能与自然、气候、外部感应、个人体质等等一系列宏观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如果单从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学因素、神经生化、内分泌、免疫机制、药物刺激等研究的方方面面来探讨抑郁症,这可能仅仅是单纯的抑郁。然而,当生物体自身以及心理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相交错时,抑郁本身可能会不同程度的诱发或促发其他疾病的产生;而某些疾病的产生同时也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碍[6]。因此,其因果关系是很难判定的。
3. 对抑郁症的临床诊断
抑郁症是一种患病率、复发率及死亡率较高的常见精神疾病。很多人对抑郁症并不陌生。但抑郁症与一般的“不高兴”有着本质区别,它有明显的特征,综合起来有三大主要症状,其典型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具体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抑郁悲观,与现实环境不相称。程度较轻的患者常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程度严重的则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的感觉,这些患者常诉说“活着没有意思”、“心里难受”等。
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往往会出现反应迟钝或者记忆力、注意力减退的现象,学习和工作能力会不同程度的下降,经常犹豫不决,缺乏动力,以往可以胜任的工作和生活,现在也同样感到无法应付;严重时,患者不仅对自我的评价降低,有时还会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出现罪恶妄想、反复消极的观念或行为。
与此同时,很多患者在没有节食的情况下会伴有食欲下降或者亢进、体重减轻或者迅速增加的现象,几乎每天都有失眠或睡眠过多,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性欲减退,女性患者会出现月经紊乱等现象。
4. 中医药膳可以辅助调理、治疗抑郁症
我们可以将抑郁症比喻成“精神上的感冒”。人的一生中很有可能得几次“感冒”,但只要及时给予饮食调理,注意营养均衡摄取,多数患者的病症会减轻或康复。英国的专家曾指出,缺乏营养与患抑郁症有很大的关联,这一点在过去的治疗中被大众普遍的忽视了。法国瓦朗斯医疗教学中心的营养师莫尼克•费里博士解释说,当人们缺乏营养时,大脑就无法获得某些微量元素,而这些微量元素对大脑中神经传递素的产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7]。已有的研究表明,缺乏神经传递素很容易导致抑郁症。从另一方面讲,胃口不好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之一,因为长期没有胃口,会导致营养缺乏,而后者进一步加剧抑郁症的病情。法国老年病专科医院负责人克洛德•让代尔教授建议,有必要对有患抑郁症可能性的人群提早做体检,防止人们进入营养缺乏—抑郁—营养更缺乏—更抑郁的恶性循环当中。
多年的临床试验表明,多数抑郁症患者由于长期的失眠,而消耗了大量的能量[8],建议食用高蛋白、高纤维、高热能饮食为主,保持大便通畅。其次,应大量补充水分,水分有助于维持脏腑的运转,润滑肠道,促进体内有害物质的排出。并且,忌辛辣腌熏等刺激食物。因此,抑郁症患者在饮食方面应当及时补充营养,这样才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5. 抗抑郁的食疗药膳
“喜怒哀乐之始发,均非进食时,然在喜乐犹可,在哀怒则不可。怒时食物易下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也难下,俱宜暂过一时,候其势之少杀”。饮食水谷,既是养生之本,又是致病之原,饮食失节,过饥过饱,五味偏嗜,进食不洁,均能致病,养生防病必须把好“病从口入”关[9]。医学大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说“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抑郁症除了药物治疗外,药膳可以有效的缓解症状,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中医认为,抑郁症是因情志不舒、气郁不畅、思虑过多,因而郁久化火,暗耗心肺之阴,病及百脉而成。因此,由于躯体症状表现各不相同,所以可以分型用药膳调理。
5.1 从气论治
抑郁症多是气郁,气郁体质食补可选用具有理气解郁、调理脾胃功能的食物:杂粮类的如大麦、高粱等;蔬菜方面可以多吃豆类、蘑菇、萝卜、洋葱等,水果则适合吃柑橘、橙子、小金橘、柠檬等。气郁患者常表现为胸闷,喜欢叹气,两胁胀痛等,情绪越发不好,症状就越是加重,这是典型的肝郁气滞。患者可以适当饮用各类花茶,蔬菜中以萝卜是较为理想的顺气药。
5.2 从心论治
当燥热扰动心神,或者心失所养、心神不宁以及肝失柔和之象出现时,患者就会出现持续的紧张不安、心悸、失眠、盗汗等情况[10],此时应服用偏寒凉的食物和偏酸甜的食物。偏寒凉的食物,如薄荷、百合、芹菜、萝卜、绿豆和多种绿叶蔬菜;偏酸甜的食物,有西红柿、红薯、山植、苹果、大枣等,这些食物可以缓解人们的紧张不安;与此同时,构祀也可以适量食用;在肉食上主张食用家禽类,例如鸭子、鹅、鸽子、鹤鹑、鸡等都是调理此类抑郁症不错的选择。
5.3 从脾胃论治
当肝气郁结于脾胃,就会不同程度的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状态,患者此时应先恢复正常的饮食状态:采用的饮食应以平和为主,不宜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11]。例如可以用生姜片含于口中,或加入菜中;其次,粥是较为理想的食物,可以食用清淡的大米或者小米粥,但不宜太稀或太稠,每次少食,频饮;蔬菜方面可以食用山药、白扁豆、慧茵仁、紫菜等,煮汤或熬粥均可[12]。
5.4 从脾肺论治
肝郁乘脾,脾运不健,则会生湿聚痰,出现咽喉梗塞感,此时应食用既能顺气,又能化痰的食物[13]。蔬菜方面主要有各种竹笋、毛笋、冬瓜、萝卜以及各种野菜等;水果方面象橘子、抽子、芦柑、西瓜(包括皮)都是上佳的选择;海产品例如海带、海白菜、海笋等。
5.5 从脾肾论治
如果患者心脾胆虚时,则会出现多思善虑,心悸胆怯,易惊易恐等症状,此时的患者一般体力较弱,所以基本以补为主[14],通常可以采用贝壳类的食物,例如牡砺、海蛤等起到收敛心神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多食用略温的肉制品,如羊肉、牛肉、鸡肉等;此类病症的患者还可以适当食用药物进补,如人参、西洋参、党参等,将其熬汤或炖汤喝。
此类病症患者,如果在调理的过程中出现尿频等现象时,往往有如下几种情况:一种是下焦湿热,病人同时伴有尿痛、尿黄赤等,此时象绿豆、赤小豆、车前草、觅菜、芦荟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二是肝气郁结,这种病人紧张不安的情况尤为明显,同时还会伴有手、头、舌等颤抖的症状,此时可进食有大量的酸甜食物,尤其是白芍、乌梅、杨梅、草莓,这些食物均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肾虚,病人会有性方面的问题,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现象出现,此时应进食肉食,如羊肉、狗肉、牛肉、鳖鱼、海鲜等,也可以同时进补像冬虫夏草、构祀、锁阳、肉苁蓉等[14]。56 其他能起到抗抑郁作用的食物
近年来,由于科技水平的进步,生物科技运用于食品工业,探究了许多食品的作用与机理,例如深海鱼,香蕉,菠菜,樱桃,大蒜,南瓜等。这些食品中的营养元素,例如锌铜镁、维生素B群、类黄酮素等,对于抗忧郁症具有着显著的效果,均可作为养生饮食的指导食物。
6. 体会
我国的中医药膳疗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自古以来便有着“医食同源”的说法。我国唐代的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曾在《千金要方》中写道:“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疗平病,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说,运用食物来治病的医生, 才是最高明的医生。可见中医药膳疗法在我国已具有悠久的历史, 当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以后,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 若采取西药治疗,其疗效欠佳,副作用较大。若以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为基础,辅以中医药膳疗法,不仅可以促进抑郁症患者的恢复,而且,还能减少药物的用量,以及副作用。因此,食用中医药膳来调理抑郁症,值得推广应用。
【通讯作者】:俞淑兰,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营养中心副主任 主管护师
联系电话:13919853859
参考文献:
[1]胡慧. 抑郁症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 陕西中医,2007,28(2):190-213.
[2]何清湖,潘远根. 《中医药膳学》评介[J]. 药膳食疗研究,2007,16(01):188-189.
[3]抑郁症与躯体疾病. 天津日报,2003,11,28.
[4]曲森,唐启盛. 抑郁症与中医"郁证”的关系探讨. 中医药信息,2004,(1).
[5]王小青,胡永年. 抑郁症的中医研究. 湖北中医杂志,2012,34(5):35-36.
[6]杨玉帆. 抑郁症之文献研究及中医养生防治探讨. 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7]周东丰. 抑郁"假想”—抑郁证的神经生物学基础[J]. 中国处方药,2003,4(4):15-16.
[8]李慧,许崇涛. 睡眠剥夺在抑郁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
[9]刘燕平,黄岑汉. 中医药膳养生治病应用原则探析[J]. 时珍国医国药,2008,26(7):1287-1288.
[10]张世药. 从心论治抑郁症49例. 天津中医药,2005,22(4):269.
[11]王晓燕. 从肝脾论治抑郁症验案举隅. 吉林中医药,2006,26(1):52.
[12]褚蔚浅. 谈郁证从脾论治. 国医论坛,2003,18(4).
[13]彭计红. 抑郁症与脾脏之关系考释. 中医药学刊,2003,21(11):833.
[14]陈日宙. 忧郁证从脾肾论治. 光明中医杂志,199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