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中期完成情况对照简表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1日 作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中期完成情况对照简表
 
学科名称:中西医结合临床

 

目标(规划书)
完成情况
下一步工作计划
备注
学术水平:
深化学科内涵外延的界定,依据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特点,围绕本学科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以甘肃省名老中西医结合专家学术思想、甘肃道地药材开发、甘肃地区常见病多发病中西医结合防治为要点,继续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名医特色,地方特色,专病特色。
1、完成本学科古代和现代文献资料的系统整理、建成文献数据库。
2、界定本学科的内涵、外延,规范本学科的名词术语。
   本学科有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肺系疾病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研究四个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建设中形成了专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名家经验传承、甘肃道地药材开发结合专病防治研究的特色,出版了《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当归研究》等系列专著,发表了相关论文。界定了本学科的内涵、外延,规范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出版了西部精品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等教材。目前正在筹建甘肃省名中医学术思想、临症经验数据库建设。(本项任务基本完成)
甘肃名中医学术思想、临症经验数据库建设的资料进一步完善,构建信息平台。
 
学科队伍:
加强学术队伍建设,特别是进一步改善本学科学术队伍的学历结构,引进、培养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人才、知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学者,并以他们为核心形成有自我发展能力,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2010-2015年,加强学术交流与人才培训,争取培养出,培养出,省内和校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1名,后备学科带头人1名,学术骨干4名、中青年骨干教师8名。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比例达到50%以上,其中博士学历者比例要达到10%以上。
本学科现有从事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的在编人员44人,其中正高职16人,副高职20人,博士11人,硕士11人,硕博比例为50%,博士比例为27%.大于605人,466013人,364519人,小于357人,甘肃省名中医5人、国家级师带徒老师5人。本学科以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裴正学、刘国安教授为学术指导,以李应东为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省“333”、“555”第一、二层次人选,甘肃省名中医),戴恩来为后备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省“333”、“555”第一、二层次人选,甘肃省名中医),形成了知名学者为核心,博士、硕士为主体,创新能力强的学术队伍。(本目标已完成)
继续加强对本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组织教师参加进修、培训、等,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学科学术队伍的层次。以一对多的形式,确立名老专家的继承人。对引进人才及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形成考核办法,发挥其科研优势,有计划的吸收新的人员,增加相应的师资力量。
 
人才培养:
2010-2015年,办学规模要适当扩大,要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在读硕士研究生要达到80人以上。提高办学层次,除了培养硕士研究生外,同其他院校联合招生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由现在的1人要增加到2-3人。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本科学生1100名,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学科硕士研究生150名,联合其他院校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出版科研方法相关著作2部,作为甘肃中医学院院内教材;参编国家级教材编写1部;发表教改论文10篇以上;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完成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教改课题1项。
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每年招生在200人以上;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学科研究生每年招生在25人以上,硕士师生比1.51;同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黑龙江中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兼职博导3人,博士师生比11.6,现已毕业学生1名,在读学生5名。出版了《中西医结合导论》、《医学科研设计与分析》,近3年发表了教改论文6篇。
《内科学》与《诊断学》建成了省级精品课程2门。
(本项目标按期完成)
目前正在完成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教改课题1项。项目名称:中西医临床本科专业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
 
 
科学研究:
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结合甘肃的实际,进一步调整充实优化学科研究方向,使科研工作与社会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相结合,使我们有限的科研资源、能力水平得到最大的发挥,产生更大的效益;提高科学研究的层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重点、重大项目科研课题实现新的突破,争取在SCI等刊物发表论文,2010-2015年,力争国家级科研立项达到2项以上;平均每年有省、部级科研立项1-2项;平均每年有校、厅、市级科研课题立项3-5项。获得1-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力争获得4-6项校、厅、市级科技成果奖,成果技术转让1项。在各级类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数要达到年人均一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要达到年均8篇;被SCI等国际权威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实现年均1篇。自编教材,参加编写统编教材,撰写学术专著不少于8部。
承担甘肃道地药材当归生态适应机制研究(31070352),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当归红芪超滤物对重离子束辐射治疗肝癌的减毒增敏效应研究(81160478),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当归规范化种植基地优化升级及系列产品综合开发研究(2011BAI05B02),2011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承担省部级项目10项,承担厅局级项目16项,本学科科研经费达859万元。完成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超滤膜分离当归、黄芪提取物保健品的研发,申报专利一种抗辐射药物的分离纯化方法与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用于抗辐射的应用两项,一项已下达专利号。本学科2010年到2012年发表论文约233篇,被CSCD期刊收录约11篇,被SCI期刊收录4篇,出版论著18部,科研获奖9项,其中省部级奖项1项。
(本目标已完成)
 
目前正在积极围绕超滤膜分离当归、黄芪提取物保健品的研发申报保健品批号当中。争取实现技术转让。本学科课题总数、发表文章的量、科研获奖等均超出了学科建设规划,但已结课题、在研课题、科研获奖、出版的专著、发表文章与研究方向的相关性及深入性还存在欠缺,高质量的论文、高水平的奖励相对少,虽然在学科建设中各研究方向彰显了一定的特色,但有些研究方向特色还凸显的不够。在本方面有待加强。
 
条件建设:2010-2015年,加强临床、科研、教学基地建设,更新设备,改造扩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实验室,设立专病门诊及研究室,建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专用学术报告厅。
 
本学科建成了中西结合临床学科实验室;建成了刘宝厚、刘国安、曹玉山、赵健雄四个名医工作室;建成了高血压.睡眠治疗中心1个;改造和扩建了心血管病与糖尿病研究室;医院相关科室心血管科、肾病科、呼吸科、消化科、脑病科均进行了扩建及设备更新,部分科室被确立为卫生厅重点专科,其中心血管科、脑病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成了甘肃省中药炮制与质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本目标已基本完成)
医院新综合大楼建设中,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专用学术报告厅正在筹建中。
 
 
管理水平:
总结学科管理经验,优化管理制度。实现学科科学化管理及良性运转。
 
在学院与附属医院相关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学科内部真正落实学科带头人负责制,以学科的自我管理为基础,实行目标管理,完善学科内部的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形成了人才引进与流动机制、分配制度、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方式,学科经费做到了专款专用,为学科良性管理与运展提供保障。
(本目标已基本完成)
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完善相关政策及人员考核及培养办法,对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博士学历教师建立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机制,淘汰机制,设立科研奖励政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