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系由于腰椎间盘纤维环退变或外伤发生裂隙,在外力作用下,使髓核等间盘组织向后或后外方膨出或突出,刺激、压迫脊髓神经根,进一步导致神经根炎症、营养障碍和传导特性损害,出现腰痛、坐骨神经痛,甚至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由于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名称各异,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对腰椎间盘病变的命名定义为:①椎间盘正常椎间盘无退变,所有椎间盘组织均在椎间盘内。②椎间盘膨出(bulging):椎间盘纤维环环状均匀性超出椎间隙范围,椎间盘组织没有呈局限性突出。③椎间盘突出(protruded):椎间盘组织局限性移位超过椎间隙,移位椎间盘组织尚与原椎间盘组织相连,其基底连续部直径大于超出椎间隙的移位椎间盘部分。④椎间盘脱出(extruded):移位椎间盘组织的直径大于基底连续部,并移向于椎间隙之外,脱出的椎间盘组织块大于破裂的椎间盘间隙,并通过此裂隙位于椎管内。国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间软骨盘突出症、腰椎软骨板破裂症等称谓。虽然上述疾病名称和含义有所不同,当前仍较统一的称谓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据目前的统计资料表明,在腰痛痛患者中,腰椎间盘突出症者约占总数的37%。本病属祖国医学中“腰腿痛”、“腿股风”、“痹证”、“痿证”等范畴。
腕踝针疗法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科张心曙教授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首创出来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它是根据全身临床症状表现的部位分区,在人体腕踝部的相应点用毫针进行浅刺,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因只在四肢的腕踝部行皮下浅刺以治病而定名的。它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参考现代医学神经学说而产生的。腕踝针疗法是把人体分为6个区,以横隔线为界,以上的病症选腕部穴点,以下的病症选踝部穴点。上1、下1、上2、下2、上3、下3区沿阴侧面上行,上4、下4、上5、下5、上6、下6区沿阳侧面上行。腕踝针刺激点的选择,需在察明病症所在区的基础上进行,刺激点的编号应与身体各区的编号一致,对能确定部位的病症,选该症所在的区域同侧,如病症位于中线附近,应针两侧。
腕踝针临床选穴原则及进针点:根据患者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6个纵区内,以横膈为界,在两侧的腕横纹上2寸和踝关节上3寸的部位各定6个进针点,即上1,上2,上3,上4,上5,上6;下1,下2,下3,下4,下5,下6,并遵守下列规律:左病取左,右病取右;上病取上,下病取下,无法确定部位的均取双上1区进针点。根据以上选穴原则,腰3,4椎间盘突出(L4神经根受压)时,膝反射减退或消失,髋部、大腿前外侧、小腿内侧疼痛并感觉减退,选踝针下5、下6区。腰4,5椎间盘突出(L5神经根受压)时,腰骶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前外侧及足背疼痛并感觉减退,伸屈拇趾及第二趾肌力常减退,选踝针下4、下5区。腰5骶1椎间盘突出(S1神经根受压)时,髋部、大小腿外后及足外侧疼痛并感觉减退,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选踝针区下6区。
按常规消毒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端夹住针柄,拇指关节微屈,拇指在针柄下,令针尖朝躯干方向与皮肤呈30°夹角快速刺人皮下,刺过皮层后,将针循纵轴沿皮下表浅水平进针,进针要缓慢,不做提插捻转,医者感觉针下空虚无阻力为宜。其刺入之合适深度为:当针身水平位沿皮下进入机体时,在患者施术部位的皮肤上看到似鱼浮水前游而不见鱼的形状,用1.5寸毫针进针1.2寸,其方向是“趋向病所”,即腰臀部及下肢症状明显时针尖向心方向,足之症状明显时针尖离心方向。针后不要求有任何针感,若有疼痛或酸、麻、困、胀等针感需做调针,即将针缓慢后退至针尖达皮下,酌情纠正后再将针刺入,最后用胶布固定针柄,无需行针,留针30min-12h。每治疗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