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的现象并不少见。因此,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中,发生低血压的原因显得非常重要:
一号杀手:体位性低血压(OH)
体位性低血压,即从卧位转为站立位后的3分钟内,SBP下降≥20 mmHg或DBP下降≥10 mmHg,同时伴有低灌注的临床表现,轻者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周身乏力等,重者出现眩晕、心悸、大汗、呼吸困难、言语不清、甚至晕厥、跌倒致骨折等。
这些症状主要由于血压下降导致血液循环减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影响组织细胞的供氧、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的排泄所致。老年高血压患者OH发病率约为30%,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心衰、帕金森综合征等使OH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高,患者动脉弹性逐渐减退、僵硬度增加、动脉顺应扩张性下降,导致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退行性改变,使调节血压的功能减退。当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时,疾病可加重动脉硬化,降低血管和心室顺应性,在体位改变时外周血管的反射性收缩能力下降,影响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对体位变化的反应,从而诱发OH。
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若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抗肿瘤药、血管扩张剂、硝酸酯类药物,过量抗高血压药,以及抗高血压药物中的α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大剂量利尿剂等,都更易诱发OH。
二号杀手:假性高血压(PHT)
老年人患假性高血压的比例并不少,即指袖带法测压值高于动脉内测压值的现象,具体为SBP≥10 mmHg或DBP≥15 mmHg,可发生于血压正常的老年人,也可发生在高血压患者中。
老年患者动脉硬化,其血管壁僵硬程度越重,PHT越明显,与血压调节中枢功能减退相关
[2]。血压正常的老年人,如果存在PHT,可能被误诊为高血压而接受降压治疗,后果不堪设想;若老年高血压患者同时合并PHT现象,在降压治疗中可能过高估计血压值,导致过度的降压治疗。
三号杀手:餐后低血压(PPH)
餐后低血压即餐后2小时内每15分钟测量血压,与餐前比较SBP下降>20 mmHg,或餐前SBP≥100 mmHg、餐后SBP<90 mmHg,或餐后血压下降程度轻,但出现心脑血管缺血症状(心绞痛、乏力、晕厥、意识障碍)。
由于老年患者餐后内脏血流量增加、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低、交感神经代偿功能不全、血管活性肽分泌异常,血压一般在餐后15~40 min内开始下降,下降幅度
大者多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多系统萎缩及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
老年高血压患者PPH的发生率高达48.9%,尤其在使用降压药治疗的患者中,由于收缩期高血压导致血压稳态失调,使发生PPH的风险增加。PPH可无临床症状,也可表现为餐后胸闷、憋气、乏力、眩晕、晕厥、视力模糊、言语不清、站立不稳甚至跌倒,易被误诊为新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PPH是心血管事件、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老年人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四号杀手:季节性低血压
季节交替不仅会影响静息血压,也会影响运动血压。正常人血压从5月份开始下降,8月份达最低值;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同样存在季节性变化,且变化幅度比正常人更大。
夏季,外界环境炎热,机体为保持恒定体温、增加散热,体表毛细血管舒张,使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血流增加;出汗多且未及时补充水分,可致血容量下降;同时,交感张力下降也可导致血压降低。
老年高血压患者随年龄的增加,血压季节性变化更明显。因此,患者在口服相同剂量的降压药时,夏季血压往往明显降低,出现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病。
五号杀手:伴随疾病的低血压
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退行性心瓣膜病、心力衰竭、快速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均可导致心肌收缩力的下降及有效循环血量的减低。此外,感染可致血容量不足,糖尿病神经病变可致血管调节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机体代谢功能降低,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也可致恶病质。当合并失血、休克、血钠降低、脑梗死等时,均可使原有的血压水平逐渐或快速下降。
六号杀手:不当用药致低血压
据统计,使用3种或3种以上降压药的患者,OH的风险明显增加。
当抗高血压药物与其他血管扩张药物同时服用时,可导致降压作用的叠加,血压下降,部分患者由于药效代谢和药效差异均可出现低血压反应。
药物导致的低血压现象最常见为,老年患者高血压急症时含服硝苯地平缓释片,短时间内血压骤降致交感神经活性反射性增高;此外,硝苯地平缓释片本身也具有拟交感活性,易出现心动过速、四肢冰凉等低血压表现。